正文

第四章 伦理的精神法界(7)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集权的宗教和人文的宗教在教相、教理和体验上彼此差异,弗洛姆在其所著《心理分析与宗教》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兹归纳其不同之点如次:

第一、人文宗教从人和人的潜能出发,提升自己入于神性;集权的宗教从神权出发,服从神的权威,才能获得神恩。

第二、人文宗教强调透过醒觉、潜能的实现和精神的提升,使自己如同神,人皆有神性;集权宗教要屈服于神,否定自己才能得救,最后仍然臣属于神。

第三、人文宗教认为神是较高的自我形象,是人的本来面目及未来修行的成果;集权宗教则认为只有神才有理性和爱,人把自己本有的美德投射在神上,反而使自己变得异常的贫乏。

第四、人文宗教在发展人的自发性、智慧与慈悲,信仰的结果是自己要能做得了主;集权的宗教则重视依赖,因而失去主动性和慧性。

第五、不同的宗教中虽有相同的态度如博爱和慈悲,但是人文宗教所表现的是无所求的给予,是精神提升后丰足的自然流露;但集权的宗教则来自对神的取悦。

第六、人文宗教对神的崇拜是因为神的美德和智慧,人因信仰而带动了对真理、慈悲和公义的实践;集权宗教对神的崇拜是因为神的权威,所以人是被动地臣服于它。

佛教无论是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都属于人文的宗教。因此,佛教徒必须彻底力行佛陀所指导的修行法门,透过醒觉和实现的生活,力行六波罗蜜,成就正等正觉,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迈向庄严的精神法界

佛教的信仰在于发挥自己的慧性,其所传布的各种法门,在中国传布开来的,无论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等,都不离开清净菩提心。就是要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息灭一切有为法。伏断所知和烦恼二障,入于庄严的精神法界——成佛。因此,佛教就生活的层面去看,它要我们从非理性的情欲中解脱出来,过丰足和醒觉的生活,并发展理性与慈悲的力量。它要人类追求智慧的成长、心灵的自由、幸福与喜悦。就人生的前瞻而言,它给我们一个意义丰富的未来——与十方诸佛同会华藏世界。

佛陀教化的宗旨是“法界唯心”。法界就在我们精神生活的本身,而精神生活的主要素材就是伦理。现在我们要从另外一部经典《梵网经》来讨论佛教伦理的本质。在这部经里,佛陀把伦理和心理(心地法门)完全地融和。伦理不是单纯的规范或戒条,而是一种心地所流露出来的德性和能力,所以伦理含有一种智慧、能力和完美的本质。当人类的精神生活达到澄澈光明时,就具有超越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的能力,而证入一真法界的华藏世界。

《梵网经》是一部专谈从伦理入手、提升精神生活的经典。它可以说是华严经教的实践伦理学,也是入华严海会的蓝图,证一真法界的进阶。净空大师指导我习华严经教时,亲赐偈颂曰:

依梵网菩萨心行,

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

安住弥陀寂光净土。

依梵网而即知即行,颂华严而神游法界之庄严,天天念佛而观入寂光净土之深妙。所以《梵网经》是精神生活理事互摄的指引,从而显露无缘慈和同体悲的清净菩提之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