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人由觉而证入佛性是有次第的。觉有三个阶梯,第一为自觉,是平直而行,依根性因缘任运生活;不被境迁,不被五欲所缚,不受烦恼和所知二障所蔽,就是自觉。第二是觉他,是指与“二乘”不同的醒觉。二乘(即小乘)以空见为网,以厌生死取涅槃的心态,只求空灭,充其量只是自了汉。大乘则于自觉之后,实践梵网的伦理,实现自己,布施与人;运无缘慈,起大悲心,广化众生。第三是满觉,是悲智双运,万德圆满,究竟觉了之佛。这三个阶段在《梵网经》中得到融和,三觉合一觉,完全在伦理的精神生活中表露出来。因此,明朝律宗大师寂光说:
梵网二字乃因人所具之庄严,
若能回真向俗,
始知佛陀说梵网以度人,
始知人人持梵网以成佛。
因此,《梵网经》是学佛证道之指引,是融和世出与世间法的桥梁,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所以不二的根源。梵网即是道德,它是法界的新生和醒觉的序曲。我们必须了解道德伦理并非世人功利心的旁白,而是精神生活成长的资粮;现实生活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凡尘的种种梦影不过是未来法界生活的开端。如果不以坚毅的心志去实践那经由醒觉所发展出来的伦理,慷慨地布施,则通往法界、成佛成圣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伦理是一种我们自身生活的实现,而理论和逻辑则只不过是经由思维和感觉所编织的观念,所以伦理是绝对的力行,不是知性化的知晓。梵网的本质就是实践伦理,而不是建立一套仪式和死的教条,因为仪式和教条会僵化实践性的智慧。佛陀所教诫的梵网究竟是什么呢?这要从经典的内容说起。
这本经典如果依华严判教区分来看,应属于圆教的经典,它是法界与教理不二的教典。它一开始就像一本高妙的文学作品一样,谈到释迦牟尼佛入四禅天摩酝酿罗天王所住之处。这个地方又叫色自在天,修证到十地的法云地菩萨就住在这里。他们的修行和精神生活都已到了最胜境界,再加应证就要成佛了。这时众菩萨们正在讨论莲华台藏世界,以及报身佛卢舍那佛演说心地法门,开明法界唯心之精义。
卢舍那佛象征修行已到诸恶净尽,众德悉满,证得圆满之报身佛。这时,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与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和报身佛相互辉映。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原是一体的,现在象征千百亿化身的释迦牟尼身上放慧光,照遍了一切世界。我们须知,法身是体,托报身而显;报身是性,因法身而成;化身是生活大用,故云千百亿化身。此时座中的玄通华光菩萨也受到德性慧光的感应而放光,光照一切世界。可见这位菩萨也是证入十地,入精神法界的最高层次了。接着,释迦牟尼佛以化身佛的神通妙用,把法身、报身、化身融和为一,让华藏世界、天、人连成一气,使得菩萨、乃至人、天同时能够看到精神法界的增长和提升的序阶,一幅美丽的远景展现在眼前。
这时众菩萨及佛陀的弟子异口同声问道:这等光明的本性是什么?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为了要让大家了解真相,就把大家一起接引到华藏世界(引导大众神驰向往那精神的最高层次),来到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到卢舍那佛坐在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的座上。这些百万亿莲华光明是实践伦理的果报,表示报身佛证果之庄严。这时释迦牟尼佛带着大众,敬礼卢舍那佛,深表对圆满果报之崇敬,并替菩萨诸众询问卢舍那佛如何才能成就菩萨十地,证得佛果,并广问如何实践菩萨的行持。这时卢舍那佛很欢喜的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精神生活的圆成实性),如实地告知大众,要诸大众谛听、善思、修行,透过信、解、行、证来证入精神法界。
这时华藏海会上,卢舍那佛化为千释迦,千释迦化为亿万释迦,一一世界有释迦坐菩提树下,各说菩萨心地。整个的法会成为一个法体,诸众菩萨于听得法门后,如是修行皆可以成佛,成就释迦牟尼,其意是“能仁寂默”:能仁而不住涅槃,寂净而不住生死;亦表能忍,能含忍于善恶,而又无生于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