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命运玄关(2)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作者:杜博奇


到了开会这天,一位颇有来头的人物看到这篇文章,大感不悦,质问组织方之一的北京农科院院长秘书赵晓冬,问:“这两个人是不是共产党员?”赵晓冬回答说:“不是。”那人又说:“你总是共产党员吧?可不能理这两个家伙!”

值得庆幸的是,这件事并没有引起什么麻烦。随着邓小平出山,中国告别“政治为纲”的年代,进入经济体制改革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凋敝的农村经济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直到1980年,仍有1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如何推动农村经济走出泥潭?政府高层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农村政策,决心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于是成立了以杜润生为主要成员的农村政策研究室。

与此同时,周其仁等人在人民大学展开读书活动,私下讨论农村问题,在校园内颇有些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人大经济系资料室的白若冰老师听说了他们的事情,时不时地过来一起讨论。白若冰的父亲恰好与杜润生是战友,就把此事转述给他,杜润生居然对这些学生大感兴趣,把周其仁等人约去谈话,听他们那些意气风发而又难免书生气的见解。杜润生的支持让他们备受鼓舞,增加了他们研究农村问题的热情。

1981年春,一个名为“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机构在北京高校中成立。严格来讲,这只是一个民间组织,参与者几乎都是周其仁这样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学生,主要来自北大、人大和北师大。

周其仁他们尤为高兴的是,杜润生对他们这个组织非常重视。“农发组”成立当天,杜润生专门赶来,在会上发言:“农民不富,中国不会富;农民受苦,中国就受苦;农业还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中国就不会有现代化。”他还一再鼓励他们:“开头不易,坚持难,坚持到底更难。”

在杜润生的帮助下,“农发组”从国家农委获得了一个调查项目,还有一笔经费。周其仁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到全国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的安徽滁州地区进行调查。他们几乎跑遍了定远、凤阳和嘉山等地的农村,对包产到户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调查期间,周其仁目睹种种现实,直觉告诉他,农村改革势不可当。回到北京,他们将调研所见所感写成研究报告,很快得到中央高层的赞赏,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专门在报告后面批复,认为这个报告对包产到户后的农村问题讲得很清楚。后来,还在中央会议上再次谈及,有意让部委机关从有下乡经历的大学生中抽调500名优秀分子,协助进行农村问题的研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