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提倡教育学券制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作者:杜博奇


农村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上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然而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村家庭的主要支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学龄儿童在偏远山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000年11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考察团到美国加州的罗斯密学区进行教育考察,适逢当地有关教育学券制的政治宣传,考察团受到很大启发,回国后进行了结合长兴县实际的规划申请,次年5月就下达了相关文件,教育学券制得到了施行。

作为农村教育学券制改革的倡导者,周其仁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专程走访了长兴县,并且与时任该县教育局局长的熊全龙进行了深入交谈。

学券制首先是由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公立教育有着巨额财政拨款的资助,而私立教育相对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是教育质量却正好相反,往往是私立教育要好于公立教育。

表面看来,这与常理不符,追究起来却也不难明白,公立教育在享受财政优势的同时也享受了一项重要的资源,那就是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他们无力支付私立教育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选择公立教育。一方面有财政支持,一方面又有生源,公立教育失去了竞争,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也就失去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而私立教育本身就处于不断的竞争当中,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被竞争对手取代,在这样的条件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他们不二的选择,正是由于这种反差,不合常理的现象才习惯成自然了。

正是基于政府投资教育的初衷,弗里德曼提出不要将教育经费直接投资给教育机构,而是以学券的形式发给有学龄孩子的家长,让家长以学券的形式向自己所选择的中意的学校支付教育费用,从而在学校之间形成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长兴县的做法正是对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在周其仁看来,这有着重要的制度创新意义。

在我国,由于公办占统治地位,学龄儿童几乎没有对教育资源的选择权,划片招生制度的推行,将学生牢牢拴在了与家临近的学校里,如果不想被学校捆绑,那么就必须支付高额的择校费作为选择学校的资格条件。而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来正常学费的缴纳已经困难,如果还要交一部分数额不菲的择校费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就出现了张五常所谓的“到餐馆吃饭,付了钱却没有对菜的选择权”这样一种现象。

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这对于广大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广大农村,依然还存在无法进行自主选择教育资源的问题。

加上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多,子女教育问题随之而来,义务教育免费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才能实现,这让许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村劳动者长时间与子女分离,出现了孩子只会叫爷爷奶奶而不会叫爸爸妈妈的让人心酸的场景。

周其仁所提倡的教育学券制,如果能普遍得到应用,同时开放教育地区性以及准入限制,对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应该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