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为名声所累。一旦个人名誉日隆,很可能成为被名声支配的傀儡。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让人们看不清头衔下面的真实面孔。于是,这个时代就在浮躁喧嚣中,越走越远了。
在学界,厉以宁因倡议推进股份制改革闻名,被称为“厉股份”。然而,这称谓虽然响亮,却不能概括厉以宁的全部学术生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深,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厉以宁的视角也从股改上升到更为高远、庞杂的社会民生问题,不惜冒犯舆论,屡屡对热点问题发言,时有惊人之语。
1980年,在“解决就业问题座谈会”上,厉以宁强调“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引起热议。实际上,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期间,厉以宁就关注就业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基于解决广大下乡返城青年就业问题,厉以宁提出股份制改革。当时,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厉以宁提出消除“零就业家庭”(指的是父母、子女均待业)--政府有责任采取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此类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要加大就业培训、再培训,鼓励人们去各类企业工作。
在厉以宁看来,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教育,而教育不仅与就业直接相关,更关乎国运民生。
1986年,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课题报告中,厉以宁提出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观点:教育不平等引起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引起生活不平等,导致下一代又不平等。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的不平等,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厉以宁甚至建议教育经费应该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4%以上。
厉以宁的这些观点十分激进而大胆,但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基于近10年来的现实考察得出的。
伴随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务工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由于教育水平所限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数从事着技能水平要求低、报酬和福利差的低端工作,而技术型人才极度缺乏,造成了企业在人才上的瓶颈。厉以宁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教育投入与分配不均衡。于是,在媒体面前,他一直呼吁教育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