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节:功课好好玩(2)

史上最好玩教养法 作者:彭菊仙


由浅入深,孩子需要成就感产生正向的学习能量

而且,我真的太急了!因为哥哥翔翔带给我的经验,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差不多的年纪,理解力应该相当,解题的速度也应该一样。所以一次就洋洋洒洒出了三大页的计算题,要凯凯按时写完。没想到我错估了他的能力,又无法面对他的理解程度还赶不上的事实,心里就愈来愈慌,愈来愈急,而把压力加在孩子身上。

还没有尝到成就感的凯凯,看到不熟悉的数学符号,已经很头痛,一次又来个三大页,当然逃之夭夭,干脆逃遁到他的“画画世界”,因为每画必得到掌声!三岁就很会拿笔的凯凯,不管画什么,忙于照顾奶娃娃的我,为了安抚他安心作画,往往随口一声:“画得棒极了!”于是,凯凯真的就画得超棒!至今真的成了凯凯最拿手的强项。

而数学呢?完全走在相反的命运里!心里连一丝成就感都建立不起来,就几乎快被宣判死刑。人的心理能量往往是那么奇妙,产生正向连接时,就如滚雪球一样,一下子能量无限膨胀、所向无敌,好像再难的题目也能茅塞顿开。如果一开始就是负面的连接,感受不到希望,那心理能量就萎靡不振,连原本应有的实力也消失,失误频繁。

我想,孩子的理解程度在哪里,我的脚步就必须停在哪里,即使只能解出三题,但如果解题过程是快乐的,确实经过自己思考而真正理解的,那么这个过程必定带给孩子正向的能量。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注定会往好的方向航行,由浅入深,一步比一步更有信心,未来才有机会加速前行。相反的,一开始心太大、太急,丢给孩子一百个难题,整个过程恐怕带来毁灭性的负面能量,孩子掉头就走。

把我们自己学数学的经验与方式移植到孩子身上

我想过,为什么会一开始就想要孩子做那么多的练习,除了哥哥给我的错误印象,也和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关。小时候我的数学就是“练”出来的,姐姐留下来的参考书好几本,我会自动拿出来一题题做,看完了“范例题”的解题步骤,也确实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后,我就依样画葫芦,把底下的“类似题”一题题仔细演算。因此,不论小考、大考,我所向披靡,成绩相当亮眼。我学数学的经验就是:多做就对了!因此不假思索,我也觉得如果孩子的数学要好,就是要和我小时候一样,多练习、多见识一些题型,因为数学题型绝对逃不出参考书的手掌心。

不过,高中联考时,我的数学却栽了个大跟斗,所有科目里面,数学考得最差。那一届的数学考试,没有一题符合我的“解题经验”,所有题型都是陌生的、新颖的、从未见识过的,考试时想破了头,却只拿了不到六十分,所幸当年其他背诵科目拿了极高的分数,依然把我送进很不错的学校,也就没有深思为何理科一向很好的我,数学却考得那么不理想;唯一的影响是,高中分科时,我再也不敢踏进理科,而选择念文科。

凯凯学数学的经验,突然又让我想起了高考。直到今天,我才开始觉悟自己学数学的方式是错的。其实我从未学到解题态度的精髓,只乐于找到快速解题的捷径,好让我在考试时又快又准。我虽一一拆解并领悟书上的解题方式,但那不是靠我自己想出来的,我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从不断模仿、练习中,对每一种题型达到精熟的境界。这足以解释为何学校的小考、大考,我都应付自如,因为不论试卷、模拟卷都是大同小异,有“练”就有印象,有印象当然就能得分;其实解题对我而言,就是拷贝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所以陌生的题型一出现,就把我考倒了!

想到这儿,我似乎又看见一道曙光。教孩子数学,真的不能一开始就是“教”。当年,我拷贝参考书的解题步骤,如今又循着老路,孩子还没开始动脑思考,就抓着他的手复制我的解题方式,真是大大的错误!我必须还给孩子思考时光,不用因为担心他想不出来而急着灌输方法,把我们的解题方式强加在孩子的头脑里;他们活泼的思路之所以能伸展,就是因为头脑没有框框、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