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从懵懂少年到物理学博士(6)

没有不可能:并不陌生的张朝阳 作者:董国用


 

有梦就有清华

怀揣诺贝尔奖理想的少年千千万,跨进清华校门的却有限。张朝阳人生的第一个飞跃,是从西安来到北京,走进清华。在清华园里,没有业余生活,没有浪漫,还是寒窗苦读。甚至因为成绩不好,还冬泳自惩以自我激励。正是闭门苦读中,机遇自然来。

清华:梦想成真

正是基于物理学家的远大抱负和诺贝尔奖的遥远诱惑,1981年,张朝阳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那年,他才17岁。

从这里,张朝阳的生命有了第一次跨越,他走进中国最优秀的学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虽然,这并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平台。

之所以选择物理系,张朝阳有充分的理由,他认为,学物理、用物理是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物理学是钻研科学的有利工具,因为物理是解释世界的唯一途径。

不得第一名就去冬泳

在清华大学寒窗苦读期间,抱着远大理想的张朝阳的欲望几乎处于禁锢状态。在这里,分数就是一个人的身份,竞争格外残酷。所以如果未能如愿考第一名,张朝阳就绕圆明园长跑,发泄无从释放的情绪。

然而,正是在这里,张朝阳执著和不认输的精神更加强烈,野心也在慢慢滋长……

“当时的清华学生念书非常疯狂,与外界隔绝,对科学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张朝阳还记得那时流行的一个口号,“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显然,张朝阳就是其中一员。他那时候每天都是一大早跑步赶到教室占座位,而且是坐前排;中午午休之后上课,晚上坐在自修室里上自习。

张朝阳回忆,当年,清华学堂也就是最早的留美预校,那里的绘图桌子特别大,灯光也特别亮,最难占座。但他仍然天天去占位子,他并不把这当做苦差事,反而有点开心,认为自己这样是在追求更高的理想。

清华时期的张朝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脑子很简单,因为那时唯一的一个标准就是排名。

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张朝阳学习成绩开始名列前茅。

这样的生活他度过了5年。如今的张朝阳想起那时的学习劲头,忍不住说:“被伤着了。”“学物理的人非常纯洁,所以竞争才格外残酷。不停地比,比谁的作业先完成,谁学习的时间最长……整个小社会只提供给你一种可能性,所以……我的成绩一直是前三名,可是得不到第一名时……就去冬泳,那水真是刺骨……每天绕着圆明园跑五六公里……就是想证明我是可以的。”

后来,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摇着头:“现在想想那是很自虐的。”

当时总是太难,回忆总太简单。多年以后,所有的苦难都变成幸福的回忆。今天,如果有人问张朝阳,是美国西餐好吃,还是中国清华的白菜粉丝好吃时,张朝阳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喜欢吃的仍是清华的白菜粉丝。”

同样的苦读——出名的出名,出家的出家

在张朝阳的记忆里,当时的清华学生都挺“土”的,穿衣服特别单一,当时同学们照的毕业照也很土气,个个书呆子的样子。当年的张朝阳走在这样一群人中,其实也没有特别引人注意。

清华的学子个个酷爱学习,事实上,这样的原因是出于压力。学子们个个都很优秀,竞争太激烈了。为此,在清华校园内,出尽了“怪才”,仅张朝阳能说上来的就有好多,如写诗的清华文学社,还有一些其他文艺社团。

他曾回忆说,许多男生处在极不平衡的状态。枯燥的生活,精神上的苦闷,以至于转向了哲学上的追求;经历了很多痛苦、苦闷、内心的奋争之后,导致有了自我怀疑。

张朝阳说的话,可能不好理解。但是,举两则新闻报道过的极端例子,就好理解了:1995年,一名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为了寻找“哲学中没有找到的答案”而出家为尼,成了一名佛门弟子,她的法号叫智宏。在北京龙泉寺,高才生出家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几乎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据龙泉寺法师透露,在龙泉寺,“现在清华研究生比北大的多”。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的不同。

不过,张朝阳注定不会选择妥协,更不会选择逃避。他选择了另外的方式来排解。

从清华开始,他就保留着读小说的习惯,最喜爱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曾经,张朝阳还骑自行车去看后者书中写过的永定河。

张朝阳说:“清华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这是因人而异的。”

不过尽管如此,张朝阳仍然觉得那段岁月学到的知识,对自己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说:“清华的几年也使自己学会了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去生存。在清华时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光荣和梦想成天在脑子里转,压力显然是太大了,但是这段经历也是对自己后来能在竞争中保持战斗热情的一种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未能坚持过来,变得平庸了。然而,张朝阳坚持了,所以他成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