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从懵懂少年到物理学博士(7)

没有不可能:并不陌生的张朝阳 作者:董国用


 

从清华到美国

一句老话,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当李政道决定设立奖学金每年资助100个中国的年轻人赴美留学时,张朝阳并不知道,他的人生因为李政道的这个偶然的决定,而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这,直接导致了之后他人生的转向。

考去美国

1986年,在张朝阳的人生道路上,出现了一次新的转折。

另一个人为张朝阳点亮了另一盏灯,照亮了他人生的另一条路。

那一年,由李政道发起的一项留美奖学金引起了张朝阳的注意。每年,李政道奖学金项目,会通过考试的方式从中国选拔一些学生到美国学习。

考这个项目的时候,全国各大学筛选出来700人参加考试,清华大学送出一个由25人参加的代表队。

可以说,所有能来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各学校的尖子,几乎每个人都有远大的抱负,想拿到诺贝尔奖、想当物理大师的比比皆是。而且在应考阶段,主考方把大家放在一起,一天24小时让他们在各个方面进行较量,张朝阳感觉自己像是把学习变成了一场非常艰苦的搏斗。

最终,700名学生经过3天的严格考试之后,只有100人被录取并拿到了奖学金,清华有8人,张朝阳就是其中之一。

张朝阳说,这次竞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至今都让他觉得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事实的确如此,现在经常有人问张朝阳:“在面对风险投资时能不能承受心理压力?”他则回答:“这些压力比起我在清华参加考试时的压力要小得多。”

1986年注定成为张朝阳生命的一道分水岭。顺利通过考试后,张朝阳由清华大学奔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这对于正梦想成为物理学家的他来说,无疑是天遂人愿,喜从天降。

那一年,他22岁。

美国“酷”生活

幸运女神好像很垂青聪明好学的张朝阳,张朝阳在中学时的目标是清华大学,这个目标达到了;之后他又开始了下一个目标——美国,这个目标又达到了。

告别清华园,张朝阳提着一只箱子,只身一人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飞机将要起飞时,张朝阳伸长脖子,从舷窗上极力向外张望,第一次看着北京的万事万物都感到很新奇。飞机起飞了,张朝阳在心里说:“北京,再见了。”他也许还不知道,他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的、自由放松的“酷”的生活方式。

从选专业到留学,张朝阳说都是自己选择的,“我自己选择了未来的路,完全没有父母的意愿”。上大学后,个人的思想完善让他体会到了学业之外的苦闷。“主要是因为我思想的单一性造成的,过去觉得唯一重要的,是要拿诺贝尔奖,去研究物理学,理想就是做一位研究者。”到了美国后,他发现他的价值观完全适应不了那里的文化氛围。“到美国后也是继续这种过程,但同时加载的是一种文化的孤独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孤独感或不能脱颖而出的愤懑。那时候,出国是一个浪潮,打开国门后,我们发现并不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来西方比我们发达,我们开始陷入自我批判,甚至怀疑整个文化的根,好像西方的都是好的。”

美国的留学生涯,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为张朝阳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束缚减少了,自由增多了,由于学习竞争而压抑了多年的反叛精神和浪漫情怀终于可以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壤上尽情抒发。

于是,张朝阳开始恣意地享受他的青春。“到美国之后,我变得非常反叛。”

后来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朝阳依旧眼光闪动,“我在银行里从没有存款,但是还要买车,而且一定是敞篷车。开车路过商店时要来个急停调头,进去买一副墨镜戴上……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他饱含笑意地说,“我甚至梳过ponytail(马尾)。那时我希望过酷生活。”

其实,不只是张朝阳,早在1946年爱伦堡初到美国时就已深深感慨过它的“倜傥不羁”和这种文化的感染力。

在麻省理工学院,到处都是叛逆的学生。他们把警察的汽车搞到教学楼顶,让机器人到非常严肃的橄榄球比赛中捣乱等等,各种怪招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朝阳怎么能袖手旁观?他花500美元买来一辆敞篷二手车,与同在麻省理工学院的黄沁等人到处兜风。

张朝阳说:“当时我的梦想非常疯狂,想当好莱坞明星。”他举例说:“布鲁斯·威利斯不过是调酒师出身,对不对?我后来真的去广告公司拍过一个广告。还想能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跳舞——跳自己发明的别具一格的舞……”

显然,此时的张朝阳是完全自我“颠覆”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