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从物理到互联网的跨越(2)

没有不可能:并不陌生的张朝阳 作者:董国用


 

放弃美国:事业在国内

张朝阳是幸运的,他幸运地生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幸运地在这个国度里生根发芽,幸运地选择了回国。他的成功就是源自一种对根的向往。

根在,所以才能发芽、成长!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于是,他决意回到祖国。那是1995年。

张朝阳在美国整整待了10年,在那儿,他见识了很多新潮事物,也慢慢学会了在极端压力下生存,培养了务实的精神。除此之外,远在他乡的张朝阳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人在没有融入异域文化背景之下是无法得到最佳发展的。

恰在这个时候,机遇来了,张朝阳又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区中国联络官这一职务,这个角色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原来,那时候张朝阳的导师已被提升为副校长了,而且学校也有和中国发展一些关系的设想,校方就任命张朝阳来做这些事情。

当时,校方把张朝阳放在一个叫做企业关系部的部门里面,专门负责跟中国方面的联络事务。其实,这个职位等于是为张朝阳这样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

从此张朝阳在这个职位上开始了完全与物理无关的工作,他更多的时候是陪别人吃饭,做国际关系,在学校里接待中国来访的官员,当然也安排校方领导到中国访问。

然而,张朝阳明白自己当时所做的事情,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跟他想得到的重视程度根本不相符,所以那段时间张朝阳觉得特别迷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艰难,自己为什么生活得这么痛苦。但是,当他回到国内的时候,张朝阳却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理直气壮。

张朝阳是这样描述的:“那时候在国内遇到的任何人,我觉得他们都活得那么理直气壮,哪怕他们是在跟人吵架。而我在美国见到的华人,不管他是做什么的,哪怕是高级教授,都给我一种疲软无力的感觉,我相信这是长期客居他乡给人造成的精神缺憾的外在表现。

“我同样观察到,在北京的美国人也一样给人这种感受。也就是说我在北京看到的美国人和在美国看到的美国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看到的美国人大多也给人疲弱、苍白的感觉,而在美国看到的美国人都显得生活很充实、很忙碌的样子。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华人在美国有没有受到歧视的问题,而是你究竟有没有主流文化的感觉。你不在主流文化里面,你的生活中必定缺乏营养。

“我常常这样觉得:任何离开从小长大的环境到另外一个文化圈子里面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融入主流文化,哪怕这个人外语讲得再好。”

这些思考让张朝阳得出的体会是:如果他想跟美国人之间达成类似中国人之间的那种“一回生二回熟”的信任,以求谋得一些商业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这种思考贯穿了张朝阳的整个1994年、1995年,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只有回到国内才能做出更大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