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陈章良
陈章良无意间竟成为刺激张朝阳回国创业的导火索。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张朝阳说,1995年7月,他以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的身份第二次回到中国,前一次是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务长,这一次则是陪着校长回国的。他安排了校长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见面,也陪着那位校长去了北大,接待人是陈章良,彼时陈章良刚被提拔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他的意气风发让张朝阳羡慕不已。那年陈章良34岁,张朝阳31岁。
陈章良34岁当上北京大学副校长这件事对张朝阳的触动很大。回到美国后,张朝阳就决定三个月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回国后亲眼见到国内的景象,再加之访问了许多朋友,张朝阳发现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中国人是多么幸福。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实。
这一次,和之前很多次的选择一样,张朝阳同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知道的是,他要回中国。回国做什么,他并不知道。
可以说,是陈章良回国后良好发展的刺激,当然还有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触动了张朝阳渴望创业的一颗冲动的心。
就这样,经历了10年的美国酷生活、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回国了,开启了他的一段全新生活。
未来怎么样,他也不知道。
商人张朝阳诞生
张朝阳重新上路了,他选择了陌生的行业——商人;他选择了陌生的领域——互联网;而且他还选择了一个绝对准确的时机——回到了苏醒后跑步前进的中国。
选择一窍不通的互联网
张朝阳说,在1995年回国时选择了做互联网,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有这样一份能帮助他尽快回到中国的工作而已,当然,这份工作所在的互联网行业对张朝阳也颇有吸引力。
张朝阳选择互联网,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导师的影响。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虽然是学校的副校长、一名物理学家,但他本科专业是学计算机的,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对计算机必须要精通,否则就不能毕业。对于张朝阳来说,在实验室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当别人还在华尔街、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张朝阳就有了一种闲情逸致,在网上漫游,而这一玩转眼就到了1994年。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张朝阳于是就想搞一个ChinaOnline(中国在线)公司,用互联网收集、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
他的想法是: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这两句话被张朝阳写在了他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中国在线”的封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