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融资:被骗、被蔑视的狼狈
张朝阳开始琢磨创业了。
此时的张朝阳,身无长物,一文不名。他需要融资。
1996年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由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投资的中国第一家网吧这年年底才正式开张。那时,王志东还在四通利方写软件,丁磊在广州一家小公司编程序,陈天桥则在上海陆家嘴的政府部门里做总裁秘书。新浪、网易、盛大这些日后同样成为中国互联网脊梁的公司都还没有成立。而张朝阳的互联网创业之路,已正式起步了。
2005年11月10日,张朝阳坐在中关村一家星巴克里回忆往事。距离张朝阳第一次去美国融资,时间已经过去整整10年,但这个算得上饱经世事的41岁的中年男人还是长吁一口气:“别提了,那是我人生中最难的日子。要让这些从未踏入中国一步的美国人理解‘中国’,太难。那个时候中国既没入‘世’,也没申上‘奥’,他们连中国有多大、有多少个省都不知道。对我们的印象就只限于纽约的唐人街。”
因此,1996年4月,当张朝阳开始拿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一个创业的想法在美国寻求投资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国内去跟别人讲,说互联网,没人知道什么叫互联网。然后我只能去美国,去美国我又不知道怎么融资,一开始就去找风险投资。对于他们,你必须有好的商业计划,他们是非常鬼的,他们会跟你玩花招什么的,所以就碰了很多很多的壁。最早期的融资经历是最痛苦的。没有人知道,我曾经一个人在纽约街头,到高楼大厦里面去找人融资。”
张朝阳回忆说:“他们把我从办公室赶出来,当时的样子特别狼狈。”
但是张朝阳没有放弃,他给自己的点子标价200万美元。没想到这个定价首先被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爱德华·罗伯特教授接受了。罗伯特是有名的投资专家,他愿意投资5万美元,买张朝阳的股份,但条件是要等张朝阳再说服一个投资者投钱,才愿意一块儿投。
“他们熟悉我、信任我。他们能看到我两眼冒火的那种疯狂。”对于这种疯狂,张朝阳说:“你不明白,那几个月我经历了多大的压力和磨难。要不是在清华和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所经受的‘魔鬼’训练,我肯定挨不过来。
“那时我不仅找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还找很多公司,全都失败了。有一个老板,他骗我把我正在求助的其他公司的名字告诉他,他就去劝这些公司不要投我,说等我这一年失败了,磨炼好了再投我。结果绝大多数公司就真的不考虑了。我最后一次去见他是中午,他让我出去,下午3点再来,我下午3点再去找他,他才说‘我不投你’。
“那次,我充分见识了资本主义的严酷,就像走钢丝一样,多少次在悬崖边都是差一点就掉下去了。”张朝阳第一次融资的经历,让他开始沉静下来思考。他想失败应是常理中的事,别人凭什么把上百万的资金交给一个无资产担保的人?
于是,1996年7月,张朝阳又重回美国待了一个月。期间,他草拟了商业计划书,并注册了美国ITC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
此时,他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事,仍是筹措资金来发展公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