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说:“其实我也知道,他们什么也不懂,不管他们怎么想,我的钱是要给你投的……”虽然有了爱德华·罗伯特的口头承诺,但张朝阳坐在从美国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心里总觉得什么都还是悬在半空中。那天正好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尽管窗外的月光格外亮,但是张朝阳心里非常茫然。这时候的张朝阳,真可谓是“一心忙似箭,两脚走如飞”。
回到北京之后,张朝阳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电话催款,打了一连串的电话之后,对方才说下个星期就汇款,张朝阳望眼欲穿,希望美国的资金以最快的速度来敲他的门。
此时,张朝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因为资金依然杳无音信。张朝阳在等待与焦虑中又度过了漫长的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张朝阳每天都让他的律师到银行去查汇款情况。10月13日,律师十分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张朝阳,第一笔钱到账了,15万美金,投资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和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爱德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张朝阳如获至宝,狂喜不已。
不久之后,11月份的某一天,“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蒂的另外2万美元也到账了。
从9月到11月,短短两个月,对张朝阳来说却非常漫长。张朝阳每天都在想着这样一些问题:今天爱德华·罗伯特在干什么呢?他有没有把支票送出去呢?这支票要是在路上丢了怎么办?如果在银行里,爱德华·罗伯特改变了主意的话,该怎么办呢?支票没有兑现,如果他要撤回去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一直在张朝阳的脑袋中回旋,他就像一只惊弓之鸟,听到任何消息都会心里一跳。
从张朝阳个人惊心动魄的融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过程是多么艰难和痛苦。他不仅屡遭拒绝,还要被迫降低自己的身价。当张朝阳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与国际资本打交道很残酷,也很痛苦。”
事实上,张朝阳明明知道去美国融资会很辛苦,但是,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因为当时在中国融资是不可能的,而去美国融资则比美国的公司在本地融资要难得多,因为风险投资都是很本土化的,他必须像大海捞针似的去找那些对中国投资感兴趣的人。所以张朝阳当时的状况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总算是成功了。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朝阳在美国融资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真诚。正如张朝阳本人所说:“每做一件事情,我都是特别的真诚,先得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这样哪怕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别人也能感受到你的诚信。他才会觉得可能真是这么回事,可能真是一个赚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