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 让孩子学会生活(8)

做最好的爸爸:一位普通父亲的教子手记 作者:赵海吉


零花钱不能随意零花

有人说,智商(IQ)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EQ)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FQ)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孩子的“三商”教育。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呢?我在学校接触的许多孩子是“日光族”,父母给的早餐钱是不能有剩余的,一天内只要是不吃光、喝光,心里就犯痒痒。班级里的垃圾桶,一个上午下来,各种各样价格不菲的饮料、小吃的包装应有尽有。班级的走廊里就有饮水机,许多孩子除了白开水不爱喝外,其他饮料可谓“来者不拒”。

孩子的零花钱大都成了“嘴巴钱”,全部进了肚子里。而且孩子们花钱很少有什么计划和目标,也很少攒钱去买个“大件”。也有的父母在他人面前夸自家的孩子从不乱花钱,给他多少,他基本都不花。在我看来,这也并没什么好的,因为孩子根本不敢、不会花钱。

在校园里的中小学生,我觉得孩子们花钱的方向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填肚子”,也就是用于满足自己的口腹欲望;二是“买本子”,即用于购买学习用具或书籍之类;三是娱乐之用,如买玩具、游戏等。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应当减少其他两类的钱,要加大“买本子”的钱。其实,“买本子”是必需的,而“填肚子”在许多时候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吃零食是生理的需要。

针对这些情况,该如何引导?方法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的科学花钱观,第二步是要建立收支记录与计划。

要有科学花钱观。对孩子来说,花钱可分两类:一类是消费性支出,如吃零食、喝饮料。这类支出,对个人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第二类是投资性支出,如买学习用品,参加某项集体活动,或是为增加与同学的感情而支出等。这类支出的特点是,对个人发展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父母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明白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

要有收支记录。可以引导孩子先学会记账,记录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特别是开支明细要写仔细,如:某年某月某日,花多少钱,购买了什么东西。每周要将明细表向父母汇报一次,这时父母可以以此为理财“教材”,引导孩子哪些是投资性支出,哪些是消费性支出,哪些项目可以减少支出。对于投资性支出,只要花得值,就应当鼓励孩子将一百元,当做一元钱扔出去,不要舍不得。而往往我们的家长只会跟孩子念叨节俭,而不讲回报。

有了这些,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制订收支计划。如,我儿子想买一双溜冰鞋,我就与儿子一起制订了一个收支计划。父母赞助一点,从他自己的零用钱中出一点,剩余部分要靠他自己收集平时家庭用过的各类塑料瓶、旧报纸、酒瓶等卖给废品收购站来筹集。那段时间,儿子为了快一点得到心爱的溜冰鞋,见到矿泉水瓶眼就放光,立即捡来,迅速用脚踩扁,积攒到他的回收箱中,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拾荒者”。当孩子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的时候,孩子不仅会倍加珍惜买来的东西,而且学到了如何制订计划、如何赚钱的技能,也体会到了钱的来之不易。一些大的开支,必须让孩子养成向父母请示的习惯,比如说,一次性超过五十元的开支,要与父母商量后才能支出等。

春节过后,是孩子压岁钱最多的时候,有的父母帮孩子在银行开个小账户,这也是一个理财的办法,还可以由父母暂为保管,让孩子手头仅留小部分零花钱,用完再向父母申请。不过,要让孩子明白,压岁钱是怎么来的。亲戚朋友给的钱,其实都是父母给出去的钱,不要让孩子认为,人家给他的压岁钱,就是他的钱,理所当然由他来支配。父母可以与孩子达成共识,将亲戚朋友给的钱按一定比例给孩子,作为孩子的零用钱,其余的要“交公”。

有的父母十分相信这句古话,“穷养儿,富养女”,认为穷富是针对物质条件而言的。其实“穷养儿”强调的是意志与生存能力的培养,养的是“志气”;而“富养女”强调的是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侧重性情的陶冶,养的是“贵气”。两者虽然或多或少与钱有关,但真正的含义却是养“气”。

教育建议

1.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只会节俭,却不懂得理财,是不值得提倡的。只要花得值,要鼓励孩子有将一百块钱当做一块钱扔出去的霸气与勇气。

2.寒暑假不妨鼓励孩子找份工作做一下,体验一下如何挣钱,挣钱后再怎样把它们合理地花出去。

3.家中的旧报纸、空酒瓶、饮料瓶等等,不妨列为孩子的“财产”,由孩子收集、保管、变卖,所得费用归孩子支配。

4.一个孩子开始变坏,往往与其乱花钱是分不开的。关注孩子的零花钱,就是关注孩子的品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