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 让孩子学会生活(9)

做最好的爸爸:一位普通父亲的教子手记 作者:赵海吉


“打”也是一种教育

在对美国中产阶级父母的一项调查中,有83%的父母表明对自己的孩子曾使用过体罚。合情合理适当的“打”,我认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学者指出:“惩罚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会很好地完成教育孩子的重任,使孩子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果运用不当,就有可能使孩子距离你的期望越来越远!”记得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挨班主任打的经历。

我们的班主任平时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在一个炎热夏天的中午,吃过午饭,我们几位同班的小伙伴偷偷下河游水去了。那时不像现在有手表可以看一下时间,我们看时间仅凭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及自己的感觉。结果大家玩得太开心,等我们意识到下午还要上学时,已经迟到了。按照班主任跟我们的约定,私自下河游水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用教鞭抽屁股)。为了不受教鞭之苦,大家将湿漉漉的头发晒干,并且串通一气不能暴露下河游水这件事,然后一路小跑来到学校。等我们怯生生喊“报告”时,班主任提了教鞭走出教室,命令我们站成一排,围着我们转了一圈,直接问:“你们是不是下河游水了?”我们自然个个将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没有一个人承认。班主任命令我们伸出胳膊,然后在我们每个人的胳膊上用指甲轻轻划了一下。你猜怎么着?我们每个人的胳膊上都留下了一条白白的痕迹(只有接触过水后的皮肤,被太阳晒干后才会出现此种现象)。连这种方法班主任都能想得出来,我们几个无话可说。“私自下河游水,该怎样处理?”班主任拉着脸问我们,有位同学嗫嚅道:“用教鞭抽屁股。”班主任可没手下留情,每人挨了三下,打得一个个呲牙咧嘴。打完了,大家回教室上课。下课后,班主任又喊我们去他的办公室,和颜悦色地跟我们讲道理。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在个人欲望与学校纪律的天平上,我更倾向于学校纪律。多少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针对有些孩子的特点,我认为合情合理温和地“打”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有限度地打手、打屁股。在“打”中,让孩子明白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明白规则就是规则,不会因为各种自认为是“理由”的理由而改变。但我坚决反对使用会使孩子受伤的虐待式体罚。

我的孩子在读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时,中午放学后都是自己一个人回家,一家人一起吃饭,下午上学时坐我们的车上学。可到了下学期,由于工作关系,我和爱人中午都不能回家,这样孩子的午饭只能在学校吃,吃完饭后回家休息,然后再自己上学。刚开始时,孩子还能按照我们的要求,按时起床上学,可时间一长,孩子玩心大,中午回家看看电视,经常午睡睡过头,出现上学迟到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帮孩子买来闹钟,并时不时以电话“提醒”为抽查手段。原以为这样做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没过多久,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孩子还是时不时会迟到,我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与孩子谈了许多,谈午睡的重要,谈迟到对品德与学习的影响,谈自我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我告诉他,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正是磨炼自己意志、考验自控力的好时机。孩子向我们保证不会再迟到,并将一份时间安排表交给我。内容大致是:什么时间应该上床睡觉,什么时间起床,几点前到达学校,并保证如有违反,愿意挨鸡毛掸子抽屁股三下。这种惩罚方式,我一般不用,基本是在他犯了严重错误或是屡教不改时才用。这次,他主动要求,我心里窃喜。我将带有承诺书的时间安排表贴在孩子房间的门上,以示时时提醒他。

几天过去了,我们相安无事。可好景不长,他再次迟到。当天吃过晚饭,做完作业,我把孩子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又迟到。小家伙说,当天中午躺在床上看《儿童文学》时,不知不觉睡着了,忘记给闹钟定时了。我看看他门上贴的承诺书问他:“迟到了怎么办?”他有点不情愿地说:“打屁股三下。”我说:“好吧,男子汉既然认为自己做错了,就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过来,我帮你执行你的承诺。”他嘴里说着“轻点、轻点”,我哪里会手软,毫不留情地抽了他屁股三下,我想让他体会到自己违背承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滋味。看得出,他脸上强装出笑容,不争气的眼泪却泡在眼窝里。让他冷静了一会儿后,我坐到他跟前,平静地告诉他:“你挨了打,不能怨别人,要怨也只能怨自己,那是因为你自己犯错误造成的。”他天真地问:“以后改为打两下行不行?”我笑道:“不迟到,一下都不打。”孩子自此并不是再也没有迟到过,这其间也出现过反复,又挨过皮肉之苦。打他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及时提醒。孩子在我们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样,我已为之感动与内疚了。因为儿子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父母上下学接送的待遇。

“打”孩子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必须在事前制定规则,并且明确告知孩子违反后的后果是什么;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尊严,就事论事,不搞扩大化,更不能情绪化,任意改变惩罚标准;三是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接受处罚的理由是什么。

在“打”了孩子之后,必须要做的几件善后事宜:一是要让孩子悔恨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怨恨其他人;二是要明确告诉孩子以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知道以后应当怎样做;三是不要让孩子承担他们无法承担的责任。

“打”孩子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教育建议

1.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教育孩子的理念,并不反对对孩子的惩罚,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粗暴与无原则地打孩子,对孩子的心灵会产生极大的伤害。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变得暴躁、好斗。

3.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时比打孩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