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 让孩子学会生活(11)

做最好的爸爸:一位普通父亲的教子手记 作者:赵海吉


学会自我保护

针对低年龄段孩子的校园砍杀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孩子的安全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校加强保安,职能部门加强执法,可解一时之危,但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将这项工作变为常规,仍然是个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在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显得尤其重要。对父母而言,孩子的安全就是数字“1”,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其他努力都是“1”后面的“0”。如果前面的数字“1”没有了,那么它后面的数字“0”再多也失去了意义。

对孩子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有很多,如: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地震了怎么办?遇上火灾怎么办?在学校或是放学路上被人勒索怎么办?陌生人与你说话怎么办?被坏人抓走怎么办?和家人逛街时走失怎么办?碰到同伴遇险怎么办?等等。如果一直设想下去,完全可以编一本《儿童自我保护十万个怎么办》。安全陷阱防不胜防,有时连我们大人都会陷进去。有些父母会感到很困惑,这么多安全隐患如何让孩子来防范呢?我们不妨先从分类上认识一下。

对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概括起来,从地点上讲,可分为居家、户外和校园三种。

对于居家的安全教育,可从陌生人来访、用电用水用气防雷安全、危险物品及家用电器使用安全、地震火灾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教育。

孩子是单纯的,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一般认识不到其潜在的危险,这需要父母假设一定的情境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教育儿子,如果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来访,先不要开门,告诉他大人不在家,有事改天再来。如果陌生人就是不走,而且有撬门的响声,先大声报警,再到阳台上呼救。在儿子很小时,一次一名送水工来送水,儿子从门镜里看到是陌生人,就告诉对方:“家里没有大人,将水放在门口就行了。”我们知道这事后,好好儿表场了儿子,告诉他这事处理得很正确。

孩子一个人在家,应特别注意提醒孩子用气用电安全,家中有可能触电的地方不能暴露在孩子能摸到的地方。如果孩子一个人要做饭,要注意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做饭,这样容易出问题。做饭后,要注意及时关炉灶、关煤气阀门。

对于户外安全,可以从与陌生人接触、运动与玩耍的安全、饮食卫生、交通安全、极端天气应对方法等方面开展教育。

从小要让孩子形成一些规则,如在人多的地方与家人走散了,除了可以向警察、保安等能帮自己的人求助外,不要哭,一哭更容易引起坏人的注意,要在走散的地方等家人来找。这条家庭内部小规则很有用。在儿子三岁时,孩子与他妈妈、奶奶一起在运动广场玩耍,之后他们又去了旁边的超市购物。刚开始三人一起在货架前挑选物品,两个大人都以为对方会照看孩子,只顾自己埋头购物,没有注意到孩子。孩子也有他喜欢的新奇东西,很快就远离了大人,等他发现大人不见时,以为大人去运动广场找他去了,就自己一个人走出超市,来到运动广场,转了几圈都没见到大人的影子,一下子急得哭了起来。哭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平时我们教他的办法,强忍住泪,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超市赶。这时,两个大人也早已发现孩子不见了,连同保安在超市里角角落落转了个遍,广播里也一遍遍在播,还是不见孩子踪影。爱人守住超市门口,孩子的奶奶仍在超市里找人。当孩子远远看到超市门口的妈妈时,边跑边喊,又哭起来。当母子相见时,一下子紧紧搂在了一起。

现在孩子十二岁了,免不了经常去同学家玩,但有一点,儿子做得比较好,每次外出都会事先告知我们,他去了哪位同学家,大约什么时间会回来。我们也告知他,绝对不能留宿同学家。我觉得,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以出去玩为借口而夜不归宿,家长就应当注意这极有可能是未成年孩子学坏的开始。

对于校园安全,不但学校会讲,父母也要多加提醒,可以从与同学正确相处、学习用具使用安全、实验课安全、体育课与劳动课安全、课间安全、学校场地安全、不可控突发事件个人保护(如:各类突发自然灾害、晚间停电、集体踩踏事件)等方面开展教育。我经历过这样一个例子:课间时,一名同学正用刚削尖的铅笔演算题目,这时身后的同学喊他有事,他转身讲话时,并没有留意同桌正伸过头来看他的作业,等他猛转回身子,手中如钢针般尖细的铅笔尖恰好刺进了同桌的眼球里,酿成了同桌一只眼睛失明的不幸事故。

教育建议

1.平时要明确告知孩子预防危险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2.一旦危险发生,要告诉孩子应如何应对。这可以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游戏、演练以及媒体报道来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本领。

3.要让孩子知道,当危险发生后,其实能帮助他的人很多,也可以打电话求助,如119、110、120、122等。在孩子比较小时,家长的姓名和电话、家庭住址都应让孩子记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