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去“秋游”
大自然对于孩子来说是神奇的,它是充满欢乐、清新与知识的地方,家长应当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品质是不大可能出问题的。现在的许多学校教育“唯分是论”,学校成了“小囚笼”,使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许多快乐。孩子好不容易放学了,父母既不让看电视,也不让出去玩耍,“快去做作业!”这似乎成了许多父母挂在嘴边的话。孩子好不容易做完作业,吃过饭,该放松一下了吧,还是不行,又被父母像赶鸭子似的上孩子原本没多少兴趣的“兴趣班”。在许多场合,我向许多小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花生是结在地上的,还是结在地下的?”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如果再问他们红薯是如何种出来的,更是没几个孩子知道,包括来自农村的孩子。过去咱们说一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说这个人没多大希望了。看看现在的孩子,能有几个是四体勤快、五谷能分的?
大自然对于孩子来说是神奇的,它是充满欢乐、清新与知识的地方,家长应当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品质是不大可能出问题的。
我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之前,他的学校旁边有一个休闲小公园,有花、鸟、树、虫、凉亭、石阶,是一个天然的儿童乐园。每天下午,我去接儿子放学,孩子见了我,时常就像出了笼的小鸟,飞到我身边,兴奋地嚷求:“我们‘秋游’去?”因为他们学校每年在秋季都会组织学生到田野里玩耍,在孩子的印象中,亲近大自然就是“秋游”。我带上儿子,飞奔到小公园里。我们在公园的小山上“翻山越岭”玩探险,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又追小鸟,玩得满头大汗。孩子喘着粗气,爬到山顶眺望远处落日的兴奋样子,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玩累了,太阳也落山了,我们才回家吃饭。
后来,孩子转学去了另外一所小学,这所小学的前面有一片香蕉园和菜园,过了香蕉园就是一条流入伶仃洋的大河。这里自然又成了孩子放学后“秋游”的好去处。只要我有时间,我都乐意带孩子到这片田野里玩耍。在这里,儿子亲眼见证了香蕉的生长过程:由花苞似的香蕉花蕾一点点长成像小手指一样的小香蕉,然后长成大香蕉,到成熟,被蕉农伯伯砍下来,再一担一担地从蕉地里挑上大卡车运往全国各地。在菜园里,孩子知道了丝瓜、豆角、葱、蒜、生菜、茄子等蔬菜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在路边的草丛里,孩子一会儿捉只蝗虫,一会儿又被一只长尾蜥蜴吓得狂奔。江边更是孩子玩乐的天堂,儿子时常卷了裤腿下到河里捉小螃蟹,偶尔丢出几块石子,打几个水花,乐得嘎嘎直叫。玩累了,就躺在江边沙场的沙山上,夕阳西下,望着一只撒网捕鱼的小船,和江面荡起的圈圈涟漪,如入画中。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墨客、名仕,大多不是出生在繁华的大都市,而多生长在城乡交界、风景秀美、山水相依的乡镇之地。水,可以给予孩子灵性;山,可以给予孩子坚韧的性格、宽广的胸怀。这样的环境少了些浮躁、功利、虚华,能使人受到一种唯美的艺术熏陶。
也许是由于有了这些“秋游”的经历,我的孩子喜欢时不时在自家花盆里种些小植物,然后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为它们记录成长日记。孩子后来学习国画,很少刻意去雕饰什么,而是凭感觉极具创意地将墨泼洒出去。
在很多家长看来,带孩子疯玩“浪费”了很多参加“兴趣班”的时间,但我至今不后悔。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斯宾塞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可能会因为职业的选择或其他原因而有大有小,但一个人的品质、性格和智慧,一定与其所接受的自然教育有关。一个人在以后生活中是否感到幸福、快乐,也必然与自然有关。”
教育建议
1.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孩子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学校从未设立的课程。孩子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从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培养起来的。
2.周末,两个大人一个孩子,在绿草坪上、在树林里、在公园里、在田野里,映着落日的余辉,一起度过欢乐的时光。这种场景很“奢侈”吗?愿“百忙”之中的父母们,多抽点时间陪孩子走进大自然。如果今天你没有时间陪孩子,明天你将花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来面对孩子出现的棘手问题。
3.如果有可能,让孩子到农村待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