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孩子学习轻松,父母也会更轻松。我有个同事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品德很好,学习成绩在全校也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我问她:“放学回到家,你都干些什么?”她说:“先做完作业,然后把该记的东西,如生字、英语单词再记一下,晚饭后,我有时去琴行练钢琴,有时看看电视,读读课外书或者与小朋友玩。”据同事讲:“孩子让我很省心,在学习上她知道自己应当干什么,时间安排得也很好。这得益于在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时,我们使她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他说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计划时间,二是培养孩子自学的习惯,如主动温习功课,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等。
同事提的这两件事,值得我们家长思考。许多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放学后,孩子放下书包,先打开电视,看一看少儿频道或是娱乐类的节目。家长也认为,孩子上学累了一天,应该放松一下。晚饭前的几个钟头就这样一晃过去了。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已是晚上七点左右,孩子才开始做作业。小学按不同年龄段,做作业的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这样,做完作业基本已是八点左右。孩子轻松一下,家长再辅导一下,睡前再洗个澡,整理一下明天要穿的、用的东西,时间已接近或超过晚上九点,已是孩子必须上床睡觉的时间了。
请父母们注意,一个孩子比其他孩子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关键看他业余时间都干了些什么。从上述时间安排上看,孩子们的业余时间是在做作业与看电视中度过的。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表明,孩子应当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先完成家庭作业,有的孩子甚至在学校就已完成。这样,孩子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想干的事情,如发展个人特长、大量读课外书、参加体育运动等等。
关于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些家长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看法。但老师布置作业的出发点就是要强化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老师是很难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布置个性化作业的,因此关于作业量、难易度、内容是否适合你的孩子,我想家长也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还是先完成老师的“规定动作”,再额外地让孩子做些其他的内容。所以关键在于孩子要学会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
我的孩子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先将当天的作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他想做的事情。孩子除了参加他喜欢的兴趣班外,我们也时常一家人一起去运动。
同事提到的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也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自学主动性与自学能力都会相对弱一些。培养孩子自学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兴趣引导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对某个方面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的自学能力是让人吃惊的。我儿子有一段时间对各类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图片,而且查阅了许多该专业方面的杂志、书籍、网站。有时,他只要看一眼某种兵器的照片,就可以说出这种兵器的型号、产地、性能等。让我这活了几十岁的大人,大跌眼镜。这些知识没人教他,完全是靠他自学。
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自学的习惯,还可以采用引导孩子课外阅读的方式。只要孩子喜欢上书,从书中得到快乐,孩子就有了自学的基础与习惯,也就有了自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许多孩子数学考不到好成绩,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他真正不会做,而是孩子阅读与理解能力不强,没有真正读懂题目的意思。
还有,许多家长在拿到孩子期末考试卷子后,惋惜地说:“孩子就是容易犯马虎的毛病,本来可以做对的题目,就是由于不细心做错了,被扣了几分。”然后警告孩子:“下次要认真点!”其实,我们不能将孩子做题马虎的毛病,仅归因于孩子考场上的不细心,而没能看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丢三落四的生活习惯。恰恰是因为孩子生活中的丢三落四,才有了其学习上的马虎。
诸如,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少做了,就是做错了题号;不是今天作业落家里了,就是明天书本忘带了;今天才买的一支笔,明天就不见了。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没有养成有条理的习惯造成的。这种无条理,反映到考试中就是马虎。
我去儿子的学校参加过多次家长会,我发现,尤其在小学阶段,哪个孩子书桌下面的抽屉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哪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会差。
因此,培养孩子形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很重要。可以让孩子从一些小事做起。如自己的卧室要自己收拾整洁,不能随手乱丢乱放东西;睡前将自己的书包整理好,早上要穿的衣物准备好;准备好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试卷发下来,不要急于做题,要先看看试卷有几页,印刷是否清楚,答案要写在什么位置等等。
小学阶段,孩子一般还不太注意上课记笔记,一旦上了初中,随着年级越来越高,记笔记也越来越重要。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A组一边听讲,一边记录要点;B组除听讲之外,可以看教师黑板上的板书;C组只是单纯地听讲。结果,成绩最好的一组是A组的同学。多种感官的使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常讲的“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好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在记笔记这一问题上,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课堂上只要是老师的板书就记;二是一个字都不记。那么应当怎样记笔记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要记录老师讲课的提纲;二是要记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归纳、总结、补充的内容,这些东西不一定非要记在笔记本上,也可记在书本的空白处,这也叫记笔记;三是记录在听课过程中自己突然产生的感想或是还有疑问的地方,以备课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另外,类似习惯的养成,如课前预习,记录错题形成错题集,善于总结思考等等,都对学习非常有帮助。
习惯的养成,说难也不难。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一个习惯的养成时间,大约在二十一天左右。习惯养成有两大法则,一是关键在前三天,重在一个月;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育建议
1.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年龄段,所侧重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小学阶段,重点在自觉学习、做事认真有条理以及高效等方面;初中阶段,重在自学能力、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
2.好伙伴,好习惯。父母的千言万语,有时不如孩子同龄人的相互影响。不妨让孩子从同伴那里学到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看到孩子的进步,永远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