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笑面对,才会看见花开(3)

改变1%就有好分数 作者:田宇


 

上了大学还有件事情是必须学会的,那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它表现为一种理性的怀疑能力,这是重中之重。虽然中国的大学不会主动提供给你观点过于鲜明的对立方观点,但在浩瀚的资料中找出你要的东西,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那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随意相信任何书中的观点,但也不能随意用“阴谋论”的观点加以怀疑。焦点在于论据的准确性和充实性。不仅正方资料要看,反方资料也要考虑,而且最不能忽视的还有时代背景。不能拿今日来苛责昨日。这对于高中的学生似乎有些困难,但是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度明显比以前高了不少。但囿于环境所限,高考答卷尽可写官方认可的答案,但自己的思维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被其左右。虽然高考有特立独行并且获得高分的特例存在,但高考的本质是求稳妥,它的宽容度在目前看来虽有改观却仍是很低的。它不会给考生相应的解释的话语权。因此,稳妥往往是最好的选择,最多也是稳中求新,仅此而已。

如果你高中时代就有了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你确实很了不起。我中学时代常常经历写违心的字、说违心的话的过程,那无疑是很痛苦的,但这是一种无奈。暂时收敛你的锋芒,将之用于大学,你会闪光无比;如果你高中时代还没有这种能力,那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正是大学精神力量之一。

高三时:阅读并且争辩

高中的生活可以过得很快乐,但自己心里应该有个底线。高一和高二我求学科互通,加入文学社,组建基金会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但到了高三或者说高二下学期就不得不停下来,抛弃一切杂念,一切都让位于一件事情,那就是高考。

记得进入高二脑海意识里就有了选科的思量。通过几次考试,我不断琢磨着自己是选文科还是理科。还记得那时我正担任物理课代表,与班主任物理老师关系也不错。他自然想让我选择理科。但是事实是,由于我文理科成绩较均衡,没有显著的弱势学科,如何选择还真成了一件难事。几经考虑,出于现实的因素,我还是弃文从理。可是原本自信满满的我没想到会在未来受到致命地打击。这种打击甚至让我痛不欲生。此处暂且不表,留于后文。

谈及前文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资讯和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不像现在有网络的大平台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上中学时拓展思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大量杂文的阅读。身处高三时光,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理性的呼唤以及对于社会的关怀日渐浓烈。一些杂文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甚至是在高三最繁忙的时间。那时候的我与好友争辩,与良师探讨,这些听起来更像是在大学发生的事情,在我身上,在我的高三确实发生了。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古典时代希腊的自由学术争辩。互相探讨般的学习虽然看似漫无目的、闲谈乱扯,但这对于启发心智却是大有裨益的。这种漫谈本来就带有高要求性。这种漫谈不是毫无准备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乱打乱敲。要想完成一次顺利的谈话,要么你的口才绝佳,要么你的观点新颖,要么你的论据殷实,否则注定是失败的,是达不到效果的。要想做好这一点,背后肯定有大量的阅读和思维量的体现。对于高三的同学们,学习累了不妨约上几个好友,或者约上与你合得来的教师,不在乎人多人少,公开或者私下,彻彻底底地谈一次心,交一次底,你会发现睡醒之后会豁然开朗,轻松许多。

填报志愿时:功利并且世俗

时间一晃,正是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是考前填报,这种填志愿的方式无异于公开的“赌博”。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学校校长讲解,班主任分析,回家打开电视各地教育台这专家、那教授都在轮番轰炸。中国的高考不仅考学生,也考家长。为了吃透各种政策,家长们不惜花上重金上补习班学政策,甚至我身边有的家长重新学习了统计学的知识。真是苦煞父母心。

在填报志愿时我的父母也未能免俗。买了几本招生计划,将原来看股票的时间用在研究志愿的填报上。父母根据我的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名次在计划表上定位,上下浮动20分作为一个范围,然后拉网式的扫描甄选。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家长们无疑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刻苦的好家长。好归好,至于优秀与否,那自然另当别论。

填报志愿时大多数人都想既上名校又读好专业。这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方向。但这毕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我倒觉得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一,上名校,但读不了最好的专业;其二,读最好的专业,但无法选择名校。名校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承认牌子胜过承认能力的社会,即使你所选的专业不够满意,学校的牌子却会给你帮助,只要你善于利用;好专业在理论上讲会对就业有帮助,但由于目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存在,名校生有的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就更别提名次稍差的学校了,甚至是这样院校里好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了。因此道路似乎又只剩下一条,那就是上名校。这也是社会上许多辅导班打出的噱头、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意愿是好的,但矛盾是“僧多粥少”,能上名校的人毕竟有限。这时会有人宽慰地说事在人为,并不一定非要去名校。理论上讲确实如此,但在现实上,这无异于自欺欺人。由于名校对师资和优秀生源的绝对垄断,非名校的学生很难有出头日;不仅仅是在资源上,在社会认可的角度,虽然今年有所改观,但一个潜伏内心的不变观点是,名校生往往代表了各方面都很优秀。即使不这样,那也是在整体水平上要高于非名校的学生。不可否认的是,就我个人体验而言,相信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而这种观点固然不能说绝对,至少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正确性,尽管我也不是中国大陆最优秀大学的学生。但是承认这一点似乎又等于承认人有三六九等之分,这似乎又与中国特色的模式有所偏差。既然如此,而我又赞同这种观点,似乎又会招来声讨之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