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笑面对,才会看见花开(4)

改变1%就有好分数 作者:田宇


 

不用怀疑,在我与我同学就此争论并且亮出观点时确实招来了“声讨”。是非暂且不论,对于大多数智商正常的学生来讲,就可操作性而言,如果自己确有往上冲的实力,那搏击名校好专业还是必要的,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倘若自己的省份采取平行志愿,那无疑最好不过。另外,可以选择一些开设紧缺专业的好学校。如果想留在当地,而外地院校与本地同类院校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时,选择一所当地院校无疑最为有利。因为你在大学毕业后同样在本地建立了稳固的关系网。中国一线城市可能会提供较为公平的平台,但到了二、三线城市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嗤笑,因为这种选择无疑是功利而且世俗的,但这就是现实。中国目前的状况尚未达到进大学就可无忧无虑谈论理想的地步,社会保障也很薄弱,仰望星空谈信仰不成,那就只能脚踏实地找工作。大学生本应有的政治参与意识被找工作所取代,不知道这是不是种悲哀。

有理想的人在如今很可贵,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也不用气馁。不妨把暂时的不得意作为对自己理想是否坚定的一种考量。真正的理想即使身处陋室也是不会放弃的,只要你有。

高考前夕:梦魇以及宽慰

记得自己进入高中以来,大多数日子都是将近零点才入睡。想想以前,小学时自己熬夜能坚持到九点已是不错的记录,初中时代晚上十点睡或者十一点睡觉终于成为一件可以忍受的事情,而到了高中时代在初中的折磨基础上熬个通宵也不成问题。也许,这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吧,抑或,是一种在不断折磨身体的时候逐渐苍老的过程。

高三临近高考的每个晚上几乎噩梦不断。有时常被噩梦所惊醒。考试的压力确实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秉烛夜读,父母端着一杯热牛奶轻轻地放在我的书桌上,轻抚我的头,悄悄地说声“该睡了”,那是人间最暖的温情。我故作镇静地敷衍着,等他们关上门,我的双眼不知怎么竟有些模糊。我深深地害怕,怕我自己高考失利,辜负了父母的期待。父母待我如此之好,我怕我不能用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唯一的孩子成了家里人的共同期待,承担了家里人的共同梦想。这无疑是厚重的,重过中国的苍老历史。

有段时间无论是上课还是在家,我的意志都很消沉。不想看书,不想听歌,想摒弃一切,就那么在花园里踽踽独行着。我真的恐惧,真的害怕。太多的难题我不会解答,太多要记忆的东西我怕我会卡壳……

现在想来临近考试的这种恐惧每个高三学子应该都有吧。现在回味那时的经历,却发现是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值得自己反复咀嚼。最懂孩子的还是最爱自己的父母。爸妈不知何时发现我抑郁的苗头,经常找我谈心,给我释放的机会。他们只是倾听,没有告诉我“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么做”,取而代之的则是商量的口吻。临近考试前,父母经常带我去公园散步。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甚至有所增加。

对于玩电脑,这可能是不少父母与孩子爆发冲突的导火索之一。我觉得,这种冲突一旦建立,确实难以解决。父母越粗暴,孩子就会越沉迷网络。因为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孩子可以通过网络、游戏获得现实生活所失去的地位,是对现实存在缺憾的一种逆反。而不加干涉的话,有的时候孩子的阅历毕竟尚浅,很多事情父母的道理是正确的,孩子却不愿意听。父母是过来人,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多走弯路。而孩子不这么看,他们觉得父母迂腐,落伍。

印象中父母在我对电脑的使用上几乎没有过多的指责。我觉得这不仅跟父母有关系,跟个人也有关系。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大量阅读,我十分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适可而止。对自己“门儿清”,因此我每次使用电脑也绝不会超过一个小时,除非用电脑做些设计之类。这可能也是前文说的偶然性吧,父母没有教我该怎么做,可我似乎就知道该怎么做。孩子都是没错的,只是有些家长不会教育罢了。有的学生其实很想跟自己的父母沟通,父母也想,但问题是父母不会,只知道孩子缺钱了就给他送钱,要买书了就帮孩子买书。物质上的缺失容易补齐,精神上的缺失确实需要父母的智慧来弥补。在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我十分幸运。我出生在一个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在一个育儿经还没有得到像如今一样重视的时代,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如何教育我,比如教我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以至于我上学时第一次接触英语,脑海中竟然突然反映出那个一直没忘的单词:apple。这是一种幸运,让我倍加珍惜,让我倍加爱着我的父母。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给学生纯净的知识,社会让学生体会现实,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提供平衡点。一个家长是否称职,就看他是否很好的承担了这一重任。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父母的巧妙宽慰下,那种焦虑感也就逐渐消失,一切也就归于正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