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真实的自我(2)

改变1%就有好分数 作者:田宇


 

梁婧云

永远在路上

保送?北外?法语?际遇?

看到这第一句话,大家可能对不同的关键字或者关键字组合感兴趣。首先大约是“保送”,好像是个有点神秘的字眼,跟高考的紧张感不太一样,是让人浮想联翩的遥远;而后是“北外”这个名字,沾上“北”的都或多或少让人眼睛停留一下,而这传说中的“培养外交官的摇篮”也很好地调动了人的好奇心;再就是“法语”这门优美的语言——联合国重要文件必备的语言版本,还有传言中的巴黎浪漫和咖啡馆加法国香槟的小资情调,让人不禁有点心动;最后就是要选学校,或者考虑保送这条途径的学生及家长问题会更多,什么样的学校能提供保送机会,怎样保送,选什么学校怎样进北外,又有什么专业,法语地位如何……

不过,对于保送,大家普遍的了解都还不多,看起来又好像有点虚无缥缈,很少有清楚关于怎样参加考试,以及各种流程等等,达成共识的是认为只是被保送不容易,而且被保送的都很牛——那如果我说我当年在文科实验班考倒数第三你又怎么想呢?

我这样一说你是否感觉“保送”这个词一下变得比较平易近人,不是那么神秘啦?

暂且先不谈我是怎样倒数第三,或者你可以想象成是一个狂人的超级超常发挥才进入的北外。我们先谈谈梦想,谈谈现实与梦想的碰撞,谈谈大家感兴趣的保送流程,再来拾掇我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心中要有梦想

我可以毫不掩饰甚至有点沾沾自喜地对外宣称——我从小的梦想是将来能考上清华。

我不记得这个梦想是从几时开始有草图的,能够确定的是我从小就喜欢理科,而且决意要读一个梦想中理科名校——就中意清华了。初三毕业来北京旅游,在旅游团安排自由时间,妈妈专门陪我去了一趟清华,逛了校园并留了影,我还买了张校园地图回去贴在卧室墙上。感受着清华的气息,一种清华情结就急速疯长,甚至在假期回家时,我每晚睡前研究那张清华地图,都摸清了当时的14个食堂……

写自己对清华的特殊情愫,是否跟本文主题有些出入?其实跟我最终能被保送北外一点也不矛盾。

我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敢于梦想清华,在文科实验班考倒数第三的情况下也敢于梦想北外,这算不算有相通之处呢?

2007年大约11月底,开始有高校来学校贴招考通知,各高校是一轮一轮的来。然后学校出了个总排名,按不同比例算上高一到高三11月前(包括零诊)的各次大考成绩,越靠近的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越大,零诊尤其重要。根据排名,约前20%的同学可以参加保送,总体按照排名有先后选择权,没有名额限制的学校所有有资格的同学都可以报名。有的学校还会给出特别要求,例如人大要求参考保送生性别为“男”;而每个学校给的名额分配也不同,有的高校前一年来了,而在我们那一届没有来招收保送生,而清华那次给的名额在前一年基础上又有增加,算是多的,给理科2个,文科6个。

我当时转科后在文科成绩加上高一成绩,总排名是年级33名。这个排名不高,在文科实验班来说基本上就跟顶尖学校已经无缘,可以安慰的大约就是比我想象的要好那么一点,转科的成绩不知要拖多少,还好有高一成绩撑着,不至于惨不忍睹。

不过对于“保送”我是真的没什么概念,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字眼还是高一时读了一本书,读到学姐写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保送清华经历,当时就很佩服很羡慕,自己有幻想却不敢梦想。要承认当时确实动机不纯,羡慕的更多的是保送后的所谓幸福生活,那种未来已经掌控手中,逃过高考一劫还有大段大段时间给自己安排的“逍遥”……这也许是现在大多数同学的想法。

我周围倒是有些同学一开始就有很明确蓝图,考虑哪所学校什么语言很好,之后方便出国;哪所学校文史方面很强,适合研究什么云云。我们家基本没有这方面知识,即便是老师,那也是毫不相干的,基本上就全部抛给我自己解决,没办法商量。

听了妈妈的意见而一说出“外交学院”,就被同学们笑话——那是何许学校,而我是“何许”人也?又给我泼了冷水——我只是觉得这名字熟悉,各方面感觉很不错,其实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的水平适合什么样的学校,或者怎样胜算会比较大。

看到好友讨论得气氛火热,我就陪着她们参与计划她们的未来,但对于自己的事显得没有丁点热情,一点也不积极。也许是跟我之前的那次巨大的打击有关(见第三小节),我已经不敢再投入多少心情,就有点像爱得很深失恋以后,被伤到骨髓,便不敢再轻言爱,甚至用坚硬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