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一方面是成绩排名方面受了刺激,有些心灰意冷,另一方面现实是真的不知道等前面人选完了,还有什么学校是我看得上又能看上我的……而谁提到什么“一起保送成功之后去玩”什么的,我是真的没往心里去。我甚至都没有确定自己要不要参加保送,对于未来暂时没什么规划,更多的是没有那么多希冀……
等到北外招考通知贴出来以后,我却出乎意料地燃起了要参加保送的强烈愿望。
大多限制名额的都只有几个同学可以报或敢于报(没把握的怕被刷下来),相比起来北外算很热门的报名学校了。虽然北外不限名额,但也早就预计其招收的条件不低,而大家的热情依然很高。仅我们班就有10个左右,加上理科班的和其他文科班,全年级总共有26人!
晚上下了晚自习,冬日寒风中我站在教学楼外公告栏前瑟缩,把排在我之前的已经报了其他学校的同学一个个数出来,还没有报的先留在里面,就这样我的33名可以稍微地往前进一点。但是每进一点都是小心翼翼,他们随时都有机会改变主意,他们随时都可以来跟我抢饭碗。这就像上大学后会遇到的出国选择排名一样,每当你遇到这种时候,就会想要是曾经再努力一点,成绩再考好一点,于是排名能再靠前一点就好了。眼巴巴望着别人先吃饭,等着剩下的,也是让人伤心而无助的,即便是不限名额,多几个饭量大的人(排名靠前的),你能够被分到的菜肴(成功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了,这就是竞争的现实和残酷吧。
不过我想要上北外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原因有三:其一,我就是想到首都北京,别的哪里也不想去,而北外本身的名声我也听过,能够考上当然万分荣幸;其二,它的考试专考语文和英语,这让我激动不已,这两科就是我的最强项,其他考试我可能不敢想,这个我还是敢去拼搏一下;其三,专业合我的口味,跟语言有关的,其他的我想不到自己想学什么,也不明确我还能学好什么。后来,我就不顾别人看法,报了北外,选了法语。
我就是这么极端的人,要么对保送一点感觉都没有,要么就做着令人嘲笑的梦——我在当时是不被看好的,因为报北外的都是尖子生,我的排名算靠后的,真的是看不出有什么竞争力。除非去考察我的初中史,或者算上在理科实验班的经历,否则甚至会有人不平我怎么能转文科就直接转到实验班……
不过,这并不阻碍我做着北外的梦。
好多同学一心扑在保送准备上,对于保送考试前几天的一诊的关注度几乎降低为零,平时课业也搁置一边。而我每天依然好好上课,同时准备保送考试与一诊考试。这样更加看不出我对保送准备下了多少工夫。我就在心里自己计划着怎么在这段时间再加强语文和英语,怎样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就算我成功的概率不大,就算我没什么东西跟人家竞争,但是我也有资格选择我的路,谁说贫民不能有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
我就跟其他人一样开始写报名表,准备“第一轮”保送的材料。
通常包括一份个人简历,加入一些获奖证明、老师推荐或学校推荐信等等,如果是学校统一提交的话,就会省去很多事,学校会用信封把你的好多资料全部装好。所谓“第一轮”呢,是相当于初选,招生学校还会让你写个自荐信什么的,自己单个报名自主招生也是同样,第一轮也面临被刷掉的风险。相对来说,学校集体报名也保险得多,通常第一轮都可以通过。
当时北外出的题目是800字写“你选择北外的理由,和我们选择你的理由”。虽然听说第一轮我们都可以过,我还基本是按照自己要被刷的那种情况来写的,于是就写得有些情绪激昂,现在看来还觉得有点小骄傲呢,都不记得自己还有那样狂妄的时候,写得自己选择北外是头头是道,而北外不选我将是多大的错误。
直到最后我以学校第1名的成绩考上北外,怀疑的声音依然环绕四周。我校报考的26人中只被录取了两人,大多数人怎么想都不会联系到我头上,好多人询问我的分数,到得知我上了140分(高于英院录取分),以及之后一诊成绩出来,非议声才逐渐平息下来,一句“确实……”抚平了我多少战战兢兢。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一切有点不现实,有点像是上天的眷顾,而我有点紧张的接受这一切,对于幸福有点不知所措,高兴都没有表露出来。
我最终无缘清华,却结缘北外。是宿命还是什么?但我深信曾经的梦想对后来的一切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要是我没有把清华深藏心底多年,怎么会执拗地想来北京,又怎么敢做着北外的梦?如果我在那时没有梦想考上北外,背负着巨大成绩压力和排名打击而不敢对北外投入感情,并证明自己的话,今天又怎么会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一切?
至今,我都是感激北外的。大家来北外的方式不同,情况也不同,有的同学可能还有他更好的选择,有些遗憾和不满在心中,我却是真的喜爱北外而且珍惜——北外当年没有限制报考名额,才给了我一次梦想的机会,并得以把它实现。
有的时候,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却可能对你有提升。
听说我们下一届开始,我校文科要年级前30名才被允许报考北外,大约是保守一点为减少情感投入的浪费。我不知道如果我晚一届,会不会跑到教务处说服老师,请求给我一次梦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