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发展了,我们是否更富裕了

你为什么会浮躁 作者:张保文


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重要的不在于世界各国的 GDP增长了多少,而更应关注不同国家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否上升。

——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总干事长 丹尼尔 ·巴瑞奥

经济发展,我们是否更富裕了?

为什么GDP(国内生产总值)上去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却下来了?

相信我们周围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在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的社会现实下,这些问题则更加尖锐,浮躁情绪也随之而来。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因为社会问题而产生浮躁情绪是不可取的。

应该以理性长远的眼光,正确认识这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不受浮躁情绪的左右。

实际上,浮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变得浮躁,失去正确的方向。只会把自己推向不归之路,这是一种浮躁短视的发展观。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浮躁发展观的危害。

2010年 9月 8日,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施 10周年纪念日。在当天上午举行的相关论坛上,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总干事长丹尼尔 ·巴瑞奥在发言中指出,“一直以来,主流的经济学家总把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但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不丹,却把国民的幸福指数看做比 GDP更加重要的指标。这提醒我们,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巴瑞奥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他呼吁人们放弃对 GDP的片面追逐,更多地关注一些软性指标,如人们是否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城市现代化发展是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人类的生产力是否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了最大潜力等。

巴瑞奥在纪念大会上的发言,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向。在国内,除了经济 GDP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幸福 GDP”,这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从功利主义和过于重视物质建设的发展思路,转到重视人文精神和社会成员幸福感的发展思路上,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并举的发展思路,代表着世界主流的发展趋势,也和我们国家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吻合。只有在这种稳健的社会发展观下才能孕育出踏实奋进的社会氛围。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物质、轻精神的发展观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会滋长出浮躁的风气,埋下种种发展隐患。在《喧嚣的 90年代》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政府、美联储、会计、金融、税收等各种因素,在 20世纪 90年代,为世界经济的繁荣推波助澜并种下恶果。政府管制的不充分,企业高层的过度财富激励、失控的利益冲突等多种因素,互为因果地造就了 20世纪 90年代的经济繁荣和新千年的衰退。在西方的大多数观察家看来,整个社会的浮躁往往会导致一种经济或社会危机。这些观点,对于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更是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