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曲直在于“度”
“度”是一个哲学命题,从本质上讲,“度”就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犹如真理的不可穷尽,需要不断追求和探索;但通俗一点也可以说就是“分寸”,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为人处世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字,因为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曲曲直直大都因“度”而异。古人曾赞美一女子之美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以此说明其身材、肤色都适度,适度则和谐,和谐则生美。女子不能给人以美感,大概是什么地方不适度,或者太胖,或者太瘦,不是鼻子大了,就是眼睛小了。这种“度”不是用尺寸去量的,也不是用公式计算出来的,往往一目了然,仅凭直觉。但大多数事物是需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这种“度”的把握就需要有根有据,不能仅凭直觉。
比如一条线是直的还是弯的,一段路是平的还是不平的,一个人是年长还是年少,一道题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等等。而有些事物则需要从多方面去衡量,这种“度”就需要从多方面去把握。譬如廉与不廉的区别就需要从数量、目的等方面去把握,这个“度”掌握不好就容易混淆是非。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正常的工作交往、经贸往来、业务交流等等花费开销不能视为不廉,但超过了一定的规格、标准、数量就有非廉之嫌,如果不是为公家、为工作而擅自消费,即使一元钱也属于不廉行为。如果因勤政为民、开拓事业而增加了1万元的招待费,不一定就是不廉;如果为廉而影响了百万元的工程建设,即使不花一分钱也不算作是廉洁的。我们不能因廉而废勤,要廉政更要勤政;不能把正常的接待当做腐败,也不能把腐败行为当做正常的礼尚往来。
坚持科学的“度”就要拒绝“太”,拒绝极端,拒绝过分,“超过”和“不足”同样不好。过去讲革命,现在讲改革,都是时髦和吃香的事情,但唯我独“革”,唯我独尊,也就不合乎客观实际。革命家并不是一年365 天、一天24小时都在干革命;改革家也不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改革。人不能没有自信,但只相信自己,完全不相信别人,一点也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结果大概不妙。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但谦虚过了头,一味地说自己怎么怎么不行;谨慎得走路怕踩死蚂蚁,树叶掉下来怕砸破脑袋,便不是谨慎而是怯懦了。我们说要当一个好人,但若成了“老好人”,对什么都好,对于坏人和错误都置若罔闻,没有反驳,没有抗争,逆来顺受,这种人就不怎么好了。又比如要服从领导,但对领导唯命是从,不分是非曲直地言听计从,一律照办,也是容易出错的。正确与错误之间,在是非之间,保持中立是暂时的,终究要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装出不偏不倚的姿态,不说好也不说坏,或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这不是“度”的正确把握,而是骑墙的做法、风派的招数,结果只能暴露一个投机者的本来面目。
当复杂事物的“度”不好把握时,有些人惶急中便拿些名人名言当做蓝本,一一对照,找出根据。其实,名人的话,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条件下讲的,对同一件事,有时强调这个侧面,有时强调另一侧面,并非绝对真理。“文革”中不少对立的两派组织经常打“语录仗”,就是都用毛主席语录去批驳对方,有时“批”得还真“无懈可击”。所以,即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要与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奏效。
同一切客观规律一样,“度”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审时度势”的“度”是动词,它的学问比名词的“度”更需要智慧和机警,正确地估计形势,从而改变应对的策略。根据形势的发展,有时还得突破原有的“度”的平衡,从而使矛盾的双方向对立面转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取得新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