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节:奠定国家富强的经济基础(4)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作者:洪向华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实际上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也随之中断了。1974年年底,毛泽东发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根据这个指示,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他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在第二步设想前特别加上了“在本世纪内”几个字,明确表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现代化。 “在本世纪内”或“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

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的口号,并且使这一口号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宣传,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总之,“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从萌芽到丰富发展,直到最后的完善,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它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该思想由毛泽东最早提出,其他领导成员则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对此,身为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见证了这一思想的滥觞与发展历程。1980年4月12日,他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出来的。”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演变

从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出台,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而不断发展的。其发展趋向由单一工业向多维产业迈进,其发展路径则由探索农轻重比重的单一维度向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多元维度靠近。

(一)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在建国初期,刘少奇是对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思考较多的一个领导人,也比较有代表性。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刘少奇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思想得到党内决策层的肯定。在中共党内领袖中,刘少奇是比较早地提出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有关设想的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曾设想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体分为三个步骤是:首先,“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其次,“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最后,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再“大大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机械化”。

在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刚刚确立并施行,模仿苏联模式中的弊端尚未显现,因此,要在这个时期提出适合中国特点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

(二)“两步走”发展战略

“大跃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挫折触动了中央领导的思想心弦。于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毛泽东号召读马恩经典著作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意在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探索发展之路。正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根据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其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再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他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