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这一辑,探讨被动卷入政治运动中的学者和文人,从师生关系的变化来观察社会变迁。1949年之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成为时代潮流,一波接一波,无人能置之度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之后,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丁玲、陈企霞,批判冯雪峰,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在文艺界,在教育界,不仅流行与旧我划清界限,更流行与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和反动思想划清界限。吕荧是国内第一个被批判的中文系主任,学生批老师之风由此开始;俞平伯是被批判的红学家,批判俞平伯矛头的背后是清算胡适的思想。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在知识分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和创伤。沈从文自杀未遂后,被时代的风暴分裂为文学家和文物专家两截;俞平伯"倦说红楼",家人在他面前一度避免提及"红楼梦"三个字;陈梦家因反对简化汉字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因不堪受辱自杀;柔弱的吕荧敢为胡风公然辩护,最后成为美的殉道者……
几代知识分子的悲剧,难道是历史的宿命,不可避免?当文艺、学术沦为政治支配的工具,成为思想改造的工具,学者的尊严何处寻?历次学生整老师以后,老辈心寒,这次整完,还希望下次老师悉心教授,岂不荒谬?槐聚翁言"弟子墨守者累师,出蓝者害师",最有代表性。
大师的成长通常只有两条路,一则出世家,如俞平伯,二则从名师,如启功。1949年后,追溯师承被认为是学术陋习而被喝止。"浴乎雩,咏而归"的教学方式被中止,真正能继承大师的又有谁?
中国知识分子经受的苦难、遭遇的悲剧,不应成为轻飘飘的一页往事,如过往烟云。我在本书中特意书写了几位国学大师生命的最后时光,聚焦大师与弟子之间的温情和恩怨,这些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中发生的历史场景,寓意薪尽火传。他们播下文明的种子,经受了疾风骤雨,需要几代人的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历史的漩涡具有强大的力量,将个人吸纳,身不由己的沉浮、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行到水穷处",还是"出入风波里",风浪相激,凸现出抗争的勇气、担当的力量。他们是动乱年代的牺牲者,却成为历史航向的校正者。他们迸发出来的人性的灿烂光辉,让战争、离乱等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略显黯淡。他们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是可无可有的历史的注脚。让后人景仰的是那些柔弱的身躯,犹如在强权的车轮下傲然开放的菊花,没有让精神的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
历史激流中的大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是现代文明理念的播种者,是社会转型的开创风气者,是混乱年代的抗争者,他们的存在,所代表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些消逝了的人物,其精神和风骨,并未消弭。
一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和兴衰,大师的足迹留下来,是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历史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