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中的蔡元培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任职。当时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气息十分浓厚的学府。当时有"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和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之称,指京师大学堂的师生和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多出入八大胡同,私生活荒唐,打麻将,吸大烟,吃花酒,捧名角。有钱的学生,带着听差,学生上课时,听差要呼"请大人上课"。
当时北京大学流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旧学的势力当然比新的深厚,教师中仍有一批学问功底很深厚的人。罗家伦在《蔡元培先生与北大》一文中,讲到一个学术掌故,可见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仍然是晚清京师大学堂的空气。陈汉章(字伯?
)是晚清名举人,以博学闻于当世,京师大学堂请他来当教习。他到校后见一时人才之盛,又因为京师大学堂毕业以后可以得翰林(当时科举已废),于是他决定不就教习而做学生,在马神庙四公主府梳妆楼上的大学藏书楼里,苦苦用功六年。等到临毕业可以得翰林的一年,忽然辛亥革命了,他的翰林没有得到,可是他的学问大进,成为朴学的权威。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学生和全国舆论界都追逐陈独秀、胡适,像陈汉章这样的旧学权威,北大仍有一批。只有蔡元培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将新旧并蓄。
蔡元培的到来,使北京大学风气一变,他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北大学子许德珩留下一则蔡元培的佳话,从细微处可见蔡元培为北大带来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科学。
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的第一天,校役们在门口排好队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脱下礼帽,规规矩矩地向校役们鞠了一躬,这打破了历任校长不理睬校役的惯例,让校役和学生都感到非常惊讶。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行礼,他也脱帽鞠躬。这种做法是发自内心地对校役校警尊重,并将之视为与大学教授平等。
1917年的1月,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就职演讲,他向北大一千多名学生提出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突出强调:大学乃研究学问高深之地,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元月出版的《新青年》上。1月中旬,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从4卷1号开始由北大教授轮流编辑,先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后来又加入了李大钊、高一涵,他们同时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大都是北大教员。"五四运动"发轫于北大,绝对不是历史的偶然。这应当视为蔡元培长北京大学之后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