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三大案迷雾中朱由校登基(3)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作者:木梓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九岁的朱常洛终于被立为太子。对他来说,万历帝真的活得太久了。从成为皇太子到继位,又是漫长的十九度春秋。

被封为"福王"、封邸在洛阳的朱常洵久留于京,逡巡不去,始终是个大威胁。朱常洛战战兢兢,唯恐被废,别人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腊月,北京正是滴水成冰的时候。太监居然不生火取暖,他冻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吭气。还是讲官郭正域看不下去,大声训斥太监给他生火。他的生母王氏,不受万历帝宠爱,又多年不能见儿子一面,孤苦伶仃,凄凉度日,一病不起。当朱常洛得知母亲病危,忙奔向母亲的住所,门紧闭着,他把门撞开,冲了进去。王氏数十年以泪洗面,已经双目失明。她手拉着儿子的衣服,哭着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然后含泪而终。一入侯门深似海,如此死别,令朱常洛情何以堪。

明代常见的做法是,皇帝病重时,太子在修学之所--文华殿代理工作。皇帝驾崩时,百官就到文华殿朝拜太子,这样可以使权力衔接得更加紧凑。可是,万历帝病重时,朱常洛带着儿子去探望,守门太监竟然敢拦着不让进去。他也不敢抗争,只有从早到晚一直等在门外。后来经过兵科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和东宫太监王安等人周旋,他才见到父亲万历帝最后一面。这皇太子当得可谓窝囊之极。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发生了梃击东宫太子朱常洛事件,被称为"梃击案"。这一年,朱常洛三十三岁。

这天黄昏时分,蓟州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打伤守门太监,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当时,慈庆宫第一道门只有两名老太监守门,第二道门无人看守。事发后朱常洛惊恐万状,"举朝惊骇",万历帝下令审讯。

负责审问的"浙党"官吏说张差是个疯癫病人,企图糊涂结案。而巴结郑贵妃的内阁首辅、"浙党"首领方从哲也不愿深究。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 ,通过单独提审和与刑部官员共审,发现三处疑点:第一,这男子不是北京人,是苏州人;第二,这苏州人叫"张差",来历不明;第三,张差手里拿的大棒子,是枣木棒子。枣树生长很慢,碗口这么粗的枣树干,那得几十年才能长得这么粗,所以木质坚硬,用枣木大棒子打人,就跟铁棍子打人一样,尤其是拿在大汉手里,三两下就能要了人的命。张差还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令我打上宫门,打得小爷(指太子),有吃有穿"。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到郑贵妃,朝议汹汹。

希望案子马上了结的除了很可能是幕后人的贵妃姐弟,还有皇帝和方从哲。皇帝除了偏爱贵妃和福王外,还有一个理由是从稳定朝局的政治层面出发。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案子牵扯到太子、贵妃和皇帝,将太子和皇帝、贵妃的矛盾摆到明面上,这将带来多大的危机!大明最高当局可能会发生地震,以当时大明文臣党派林立、攻讦为常的习气来看,不知有多少人会利用这个案子兴风作浪,大明朝廷从此永无宁日。而万历帝已经当了四十三年皇帝,来日无多,他可不想在混乱中交班。可具体办案的中层官员,他才不考虑这个层面的问题,他们只想索真相,求公道,尤其是言官,就是靠这个博得声名的。

案子到了这个份上,只能请求圣裁,可皇帝此时也犯难了,天下人早已对他不喜欢太子议论纷纷,而当年妖人诅咒太子的事牵扯到贵妃和太监刘成,被皇帝包庇下来了,此番案件如此重大,关系到国脉,他再公开包庇贵妃,强行结案,也担心天下悠悠之口。于是,先谕令郑贵妃老老实实做人,贵妃此时知道了利害,乞求太子,说明自己毫无恶意。然后让当事人太子出马化解,万历帝亲自临幸慈宁宫,召见太子,并让方从哲以及其他文武百官站在旁边做见证。

万历久居深宫,已二十五年未见朝臣,此番走到台前,说明他是何等的郑重。皇帝拉着太子的手说:"此儿很孝顺,朕十分喜欢,如果有别的意思,不就早立别人了吗?外臣心怀何意?动辄用流言离间朕父子!"同时,他还把太子生养的三个孙子叫到跟前,让各位大臣看,然后说:"朕的孙子都这么大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并要太子心里有什么话当着群臣不要隐瞒全说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