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大结局:朱由检接下烂摊子(5)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作者:木梓


一开始,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两人处于蜜月期。袁崇焕在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接受皇帝召对时,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这不但让皇帝欣喜,更让在旁的大臣们惊讶。因为,在当时明朝与后金的对抗中,明军能在辽东抑住后金军队的进攻,已属不易。"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的豪言壮语,无异梦呓。袁崇焕这么说,据他自己讲,不过是为了"聊慰上意",暂时宽慰宽慰思宗而已。然而,思宗是一个急于求功、遇事苛刻的主子,到时可是要循名责实的。袁崇焕向崇祯提出三项基本策略,循序渐进,以克竟全功。他上疏还表示,希望皇帝全力信任、支援,不要听信朝臣的妒忌之言。皇帝自然满口答应,还给他蟒袍、玉带与银币,前二者袁崇焕以尚未建功,辞而不受。但很快,袁崇焕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就由红转黑了。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开始令崇祯生疑。毛文龙何许人也?他是明朝正式任命的东江总兵。东江就是鸭绿江近海口的皮岛,和鸭绿江的獐子岛、鹿岛构成鼎足之势,位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的中间,号称孔道。天启三年,毛文龙率部攻陷了辽东要地金州,不但打通了水路到登州的粮道,还可和皮岛互为犄角之势,从陆路牵制后金的部队。他也由此功,升任左都督,挂将军印,并拥有了一把尚方宝剑,进一步扩大了他在东江的权力,成为当时辽东牵制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文龙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飞扬跋扈是难免的,但无论熹宗还是思宗,都对毛文龙十分倚重,并没有过多的责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袁崇焕的再度启用。对毛总兵的种种劣迹袁崇焕早有耳闻,这个毛文龙攀附朝中权贵、营私结党,屡屡不听调遣。不仅如此,毛文龙治军不严,公然在军营中蓄养倡优,整个部队军纪涣散,战斗力极弱。更让袁崇焕不能容忍的是,一向虚报部队员额,冒领巨额军饷的毛文龙居然多次以军饷不足来要挟,袁督师杀毛之心渐起。

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在支付了毛文龙十万饷银,平息了毛文龙的不满后不久,袁崇焕亲赴双岛,在那里会见了从皮岛赶来的毛文龙,并于六月三日,检阅了岛上的军队。此时,袁崇焕的杀毛之心未决,他希望毛文龙能够急流勇退。六月四日在毛文龙为袁举办的接风晚宴上,两人的一番谈话颇有些耐人寻味。

袁:久劳边塞,杭州西湖尽有乐地。(告老还乡吧。)

毛:久有此心,但唯我知灭奴孔核,灭了东夷,朝鲜文弱,可袭而有之。(我还年轻。)

袁:朝鲜不勤远略,当有代劳者。(我有代替的人选。)

毛:此处谁代得?(还有谁比我更合适?)

然而,一切都在此后的一天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六月五日,在袁崇焕的营帐中,当着毛文龙的诸多亲信,袁崇焕以杀降人,难民冒功;侵盗军粮,擅开马市;剽掠商船,强娶民女等十二大罪名,用尚方宝剑取了毛文龙的首级,并且收回了毛文龙的将军印和尚方宝剑,同时也吞并了毛文龙的部队。

不能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没有道理,毛的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都有碍于袁崇焕的平辽方略。但是否够得上一个死罪,还有商榷的余地。毕竟,毛文龙守岛有功;毕竟,毛文龙虽然平辽不足,牵敌有余;毕竟,毛文龙还是一位知晓军事的干练统帅。

一位督师用尚方剑杀死了一位同样拥有尚方剑的总兵官,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崇祯闻之,"意殊骇念",也吓了一跳,但事已至此,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他决定坚定地站在袁崇焕的一边。这完全是因为袁崇焕时握重兵,不得已而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不是真的从心里谅解了袁崇焕的做法。后来审讯袁崇焕时的罪状之一就是"专戮大帅",可为明证。

既然,皇帝已经表态了,朝臣们也不敢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于是大家都向积极的一面思考。不去想,也不敢去想这是否应该算是一件皇太极想做而不能做到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