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节:大结局:朱由检接下烂摊子(11)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作者:木梓


那时期的"人相食"已严重到如此景况:有小孩子或落单的行人,一出城外就没了身影,隔不久便看见有人在门外"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而这样的惨况却没能引起崇祯的重视,接到各地官吏请开官仓济饥的报告也不予理睬,仍然为了征兵募粮"严为催科",百姓的旧税还没缴完,新税赋有来催命。地方官吏为了交差而敲诈勒索,动辄杀人,一时间主昏臣迷,天下大乱。当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时,义军以"迎闯王,不纳粮"作号召,饥民纷纷从军,一时间成为燎原之势,官军则一路败逃。试想,在大灾之年,崇祯若想到百姓的疾苦,真想救民于水火的话,假设能开官仓救济饥民,无疑是得人心之举;假如他将积存的银两拿出一部分开设粥棚,也不至于饿死那么多平民百姓。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因为事后诸葛亮,招数再好,于当时当事是没有任何补益的。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查明的朝廷积蓄,足够这个新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费用。可见明末朝廷并不存在财政上的亏空,却仍然横征暴敛,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崇祯自诩"恤民疾苦"的说教,太苍白无力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5年)二月十二日,这时的"流贼"李自成已在西安建立了农民政权,他的百万大军怀着必得天下之志从西安出发,从军事要地宣府、大同进逼北京,并相继攻陷了平阳和太原,大明帝国的心脏北京城已指日可下,大明的局势可以说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窘状。无计可施的崇祯特地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但吴襄却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需。一百万银子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肉痛的数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崇祯只得放弃了这一原本还算不错的计划,然后坐困城中。

为了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个大事。从召见吴襄之后,崇祯就多次向户部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油尽灯灭,国库里的存储竟然仅有区区四十万两。户部的官员面对崇祯严峻的责骂也仍然无计可施,而与此同时,崇祯个人的财产却丰厚无比。

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能拿出属于他个人的内帑以充军饷。但这无疑像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大概着急了,也顾不得是否当众顶撞圣上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却顾左右而言它,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从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却多达三千七百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为了节省一百万而丢掉了三千七百万,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这本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帐,但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

宫中有这么多银子,那崇祯为什么还要哭穷呢,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为什么不拿出银两来助军或是救灾呢?这还是要从崇祯的多疑来说起。明代由于天灾与税收不合理等原因,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各地税银拖欠时有发生,而明朝宦宫(包括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十万人,宫女九千人,每月的花销要在六十万两左右。崇祯之所以将大量的库银封存起来,就是想让这些金银做为预备,但是备来备去,"民益少而贼益多",这些问题是这个短视的皇帝所看不到的。就在北京城破前的几天,崇祯皇帝才像觉悟一般从内库拿出二十万两发霉的银子来犒军,但这个时候犒军还有什么用?北京城已经受到鼠疫的侵扰,官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而那些被他不停加税而起义人民也马上就要站在他的面前,崇祯会想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什么样的帝王,用什么样的臣僚,龙用龙,虫用虫。除了崇祯吝啬外,文武百官一概如此。

崇祯十二年,崇祯找上了富甲一方的皇亲武清侯李国瑞,要他为国分忧,贡献四十万银两为饷。李国瑞见数目巨大,死活不肯出,一口咬定拿不出这么多钱。不过崇祯对其底细也略知一二,当然不行,催逼更急。这李国瑞索性耍开了无赖,也来了个砸锅卖铁,将自家的房屋标价出售,家用器皿什物则拉到外面变卖,以示一无所有。此举令崇祯怒不可遏,遂将李国瑞入狱,夺其爵位。李国瑞哪禁得起这个,不久便惊怒而亡。如此一来,外戚哗然,纷纷抱怨崇祯不顾恩义亲情,更联合起来抵制募捐。崇祯本人事后也颇为后悔,加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李存善为侯,所追缴的这四十万银两最后也全部退还。皇亲既然反悔,官员自不会热心,募捐一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