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节:大结局:朱由检接下烂摊子(12)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作者:木梓


当崇祯准备调镇守宁远的吴三桂入卫京师,曾对百官下达"捐饷之令",如捐纳银两达三万,就晋封侯爵。但令下多日,达官贵人无一人响应。崇祯只好密令周皇后的父亲喜定伯周奎带头捐银十二万两,给众官做榜样。但周奎百般推脱,硬说家中只剩一万两,并派人向周皇后求助,周皇后送来五千两赞助,反被周奎私吞二千两,最后仅以三千两应付了事。朝中百官有样学样,便从几十两到几百两不等,交差了事。大学士魏藻德仅仅拿出百金,已被批准退休的内阁首辅陈演则专程入宫表白自己在任期间如何清白廉洁。还有一些官员则效法李国瑞,在自己门上写着:"此房急卖。"表示他们家里已穷得只能卖房子过日子了,再拿出一些不值几个钱的器皿什物摆在市上兜售。

最后为搞平衡,干脆来了个摊派,比如浙江出六千,山东出四千等等。个人的最高限额是三万,但满朝竟然无人达标,仅有太康伯张国纪一人出到了两万。就这样,本次靖国募捐从京城皇亲国戚,士大夫官员组成的食禄一族那儿最终募集到了一笔巨款:二十万。

自天子到大臣的集体哭穷,这大约是大明王朝上演的最后一幕闹剧。宫里的太监以王之心最富,但也仅献万金。王永柞、曹化淳则捐金三万至五万。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严刑拷打王之心,追出十五万白银,其家藏金银器物亦均为上品。周奎被抄掠之后,现银就有五十二万,家中奇珍异宝,绫罗绸缎价值数十万。

有钱不出钱,这个时候的崇祯除了一声叹息,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了。只好又改个法子,号召有力出力,令众人各输粮草供给官军,或赡养将士们的妻子儿女,使京城守军无后顾之忧,但反应更为冷漠,无人响应,只好作罢。

皇帝和大臣个个有钱,却不拿出来犒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北京,发炮攻城。十八日,崇祯在炮声中发出罪己诏,宣布取消所有加派的新饷旧饷。当晚,北京城破,京师沦陷。十九日凌晨,崇祯自缢于皇宫后的景山脚下,时年三十三岁。崇祯当了亡国之君,众臣成为亡国奴。

如果说该"君死社稷"的皇帝,论排名,崇祯当然不该是明朝第一人。放荡游嬉的武宗,破选妃纪录的世宗,听信宦官之言而致"土木之役"的英宗,不理朝政的神宗,等等,明朝皇帝有一大半都早该上煤山自杀,只是崇祯总揽了列祖列宗的恶果罢了。不过,一个平庸的人物,失败之后,也会检讨,而只是检讨的结果一定都是别人的错,自己反而成了受害者。崇祯亦如是,他自杀前曾写下《血书遗诏》,赫然说道:"诸臣误朕,文臣个个可杀。"

崇祯死后,他的儿子朱慈 被农民军活捉,李自成亲自审讯,有如下一段对话:

李:"你父何在?"

朱:"死寿宁宫矣!"

李:"你家何以失天下?"

朱:"误用庸臣。"

李:"你也明白?"

朱:"和不速杀我?"

李:"你无罪,我岂妄杀?"

朱:"如是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我百姓。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天就会来向你朝贺了。"

崇祯父子二人对自己的臣下竟然如此痛恨,真可谓君不君,臣不臣了。其后,李自成称帝,明朝遗臣前来祝贺的,果然有一千三百多人,也算是应验了崇祯的看法。李自成感慨道:"此辈不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后来便动了杀戮之念,这些臣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 语

明末的悲歌唱完了,后人的思考和念叨却还没有结束。请允许我再对明朝的灭亡说几句。

从根本上说,明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皇帝高度集权的体制,本身就蕴藏着危机。首先是作为最高独裁者的皇帝,只能是一个"圣心独断"的孤家寡人。而他一个人,无论如何伟大、英明、正确、神文、圣武、雄才、阴险、诡诈、残忍……总归一个人是无法统治一个国家的。真正要"日理万机",不到二十四小时就会把他累死。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个"朝廷",有许多臣子来帮他做事。而且,在全国各地还必须有许多分支的"小朝廷",去帮他进行地方的行政管理。而要有人帮他做事、帮他管理,他就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因此,所谓的"高度集权",本身就包含着"必须分权"的矛盾。要使这矛盾统一,皇帝的高度集权,至多只能是把"最后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规定朝廷大事必须由皇上"朱批",各级官员必须由皇上任命。同时,还必须"群臣互制",而又共同受制于皇帝。这样才能使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能做有效地运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