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沉重的“新三座大山”(2)

中国新政 作者:纪硕鸣,周东华


上学也成难题

在《山西省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上,记者看到,全国各高校除极少数的部队院校不收费外,其余大多数高校的学杂费每年在4000~6000元,其中一些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收费超过万元。动辄几千元的学费,对一个城市中等收入的家庭来说,也许不算很重的负担,但对于贫困家庭以及农村的大多数家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但教育收费过高,超过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高校现在收这么高的费用,客观上确实加重了家庭和学生的负担。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按照现在城乡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高校收费标准确实很高了。

不正常的情况却很正常的出现,搭的全是市场经济的便车。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乱收费,但一些地方和中小学校以各种名义,违反规定乱收费、高收费,一些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摊派和搭车收费,这些都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总体上看,即使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政府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但直到2004年,只达到了2.79%,与近年来我国教育总规模的迅速扩大极不适应。

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700亿元,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大大超过25%的设计比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每生约1.4万元左右,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左右。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花费占中国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整个教育投入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较多,而县乡财力相对薄弱,且缺乏保障,导致许多地区对农村教育“欠账”很多,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靠向农民收费集资办学。

住房改革遇瓶颈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了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以及各级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繁荣也带来了房价的疯狂上涨。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远超当年GDP的增幅。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房价涨幅达14.4%,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2005年一季度,房价同比再升12.5个百分点,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有34个城市房价不断上涨。

2004年以后数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都出现了两位数增长。而且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快速扩展。住房消费是中国现阶段城镇居民的主导性消费之一,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房价失去理性的过度增长,却不仅影响实现“全面富裕”,而且还引发、加剧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

据北京媒体报道,2004年,青年陈安在一家公司做机械设计工作,当时月薪3200元。那年西南三环的“万年花城”,均价4200元/平方米,一套92平方米的房子,首付款不到8万。但他手中仅1万元。当时销售员告诉他,万年花城是一个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大盘,至少也要卖5年左右。于是,陈安开始自己攒钱买房。但令陈安始料不及的是,在2006年6月,“万年花城”的销售价格已达6900元/平方米。由于他实际支付能力不足,陈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价快速上涨。到年底,该房价又涨到8200元/平方米,这时陈安积攒的购房款虽然已经达到13万,但他仍旧不够一个90平方米房子的首付款。陈安对记者说,“2006年房价上涨给我的感触太大了,我突然发现我的实际收入,一直都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现在的房价已经上涨到让我无法承受的地步。”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住宅需求与人均GDP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800~4000美元时,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期;人口结构变化直接与房地产需求有关,而房地产需求变化又影响房地产周期变化。事实上,2005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35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为26.11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比改革开放前大大改善。但住房和收入的两极分化一样,贫富差距加大,有房的富人拥有住不完的房屋,中低收入居民的储蓄,一辈子跟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

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动员了9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启动了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调控。2008年以来,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然而,房价还在快速上涨,上涨范围仍在扩大。

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联合开展的一项有5025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只有7.8%的人认为,按照目前房价的上涨速度,中等收入人群5年之内能买得起房;24.9%的人把预期目标定在10年之内;29.1%的人把买房计划推迟到“20年之内”;还有37.1%的人选择了“一辈子都买不起”。

另一项数据显示,61.9%的公众热切期待,将中等收入家庭纳入政府住房保障的政策范围之内。调查发现,中等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品房房价太高,无力购买”,占82.3%;其次是“住房保障人群的门槛过高,自己未被划入这个范围”,占45.3%。

房产改革原本是为了借助市场机制,改变“房产”仅由国家作为单一主体独揽建设的局面,利用和引入社会多元资本共同投资房产,以加快房屋建设,从而尽快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可是,“房产”直接连接着“地产”,即房子必须建在“地上”。而“地产”交易转让权至今仍在政府手中,被政府所垄断。这样,在房地产业的利益链条上便联结着:政府、投资商、开发商、消费者等等。同时,房地产业又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从投资建房到居民入住先后牵涉到几十个相关行业,正是由于房地产业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效应,因此,在整个“利益链条”上除了处于“终端”的消费者企盼房价下跌外,其余“利益主体”均希望房价只涨不跌,如此,房地产作为各地的“支柱产业”,其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了,它是各个强势利益集团抱团抬高和维护“高房价”的结果,最终使中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远高于居民收入增幅。“住房难”终成一道难解的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