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坚持大清“特色”的“改革开放”(5)

重读晚清六十年 作者:端木赐香


简介完两大干将之后,我们来看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外交方面,设总理衙门,下设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前者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守天津;后者由两江总督兼任,驻守上海。

军事方面,设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西安机器局等。

海军方面,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最强,其“定远”、“镇远”铁甲舰号称“远东巨舰”,是当时远东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舰只。

民用工业,建有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亦称甘肃织呢总局)等。

文化教育方面,在全国修建了30余所近代新式学校;建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和自然科学人才,翻译及出版大量西书;向美国派遣公费赴美留学幼童。

交通通讯方面,开设电报总局,铺设电报线路;修建铁路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那就是:只有器物改革,没有制度改革,这就注定了大清的洋务运动只能是杨小凯先生所谓的“后发劣势”,用形象的语言来概括,就是一条腿走路,一只翅膀起飞,迟早要跌跟头,狗啃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是为明证,标志着大清洋务运动全面破产。

伴随着洋务运动内容的有限,乃是洋务思想的有限。大清的洋务思想有两大理论支柱。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第一大理论支柱发端于魏源,刺激不外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魏源在《海国图志》的序文中解释了自己的动机:“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站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魏源这思想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着眼点仅是一个“技”。啥技呢?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船,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第二大理论支柱发端于冯桂芬,终结于张之洞。

魏源只重“长技”不重文物制度的思想首先为冯桂芬所继承发扬。

冯桂芬(1809-1874),又名仪凤,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做过李鸿章幕僚,深得李鸿章器重。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书《校邠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被人奉作“中体西用”之先声。冯桂芬认为,清国之所以不如西方各国,主要原因如下:“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既然有这差距,那咋办呢?冯桂芬站在了儒家正统的价值观上,认为中国的伦常名教乃是本原,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不妨加以利用:“然则有待于夷者,独船坚炮利一事耳!”

李鸿章当然深受冯桂芬影响,这在李鸿章致曾国藩的书信里也可以看到。同治二年(1863)李氏致曾氏的一封信中说:“西洋炸炮,重者数万数千斤,轻者数百数十斤,战守攻具,天下无敌……中国若于此加意,百年之后,长可自立。”另一封信中,他说:“洋务最难措手。终无办法;惟望速平贼氛,请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