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时候想废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大臣们争得很厉害,坚决不同意,但却始终无人能劝说得了刘邦。这些人中闹得最凶的就是御史大夫周昌,有趣的是,周昌是个结巴,越关键时刻越口吃得不行。见刘邦坚持要换太子,他在朝堂上激动地说:我这人嘴笨,不会说话,但我“期期知其不可”;陛下真要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因为气恼(昌为人吃,又盛怒),周昌一口气没接上来,把“期期”二字愣是说了好几遍,本来见到大臣们个个反对,刘邦心里挺不爽,这会儿被周昌的“期期……期期”一闹腾,忍不住“扑哧”笑了出来(上欣然而笑之)。
退朝后,吕后突然闯了过来。原来,刘邦召集大臣们讨论另立太子一事,吕后极为关心,所以一直躲在东厢房里偷听,刚才周昌那番搞笑的争辩自然也统统进了吕后的耳朵。吕后径直走到周昌面前,猛地跪下,对周昌说:若不是刚才先生您一番言辞,太子几乎就要被废了!
另立太子的事最终当然未能成行,不过在这次事件之后,刘邦不得不面对自己犯下的可怕错误——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被激化了!
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谁也不例外。高帝刘邦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赵王刘如意成了此时他最大的心病。刘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很担心在自己下世后,吕后会对赵王刘如意下毒手!想想韩信、彭越的死,不都是吕后出面操刀的吗?如今这么一折腾,太子没换成,吕后和年轻的戚夫人却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刘邦常常在独处之时哼唱悲凉哀歌(高祖独心不乐,悲歌),大臣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懂皇上为什么如此悲怆。
说来也巧。此时刘邦身边有一位非常年轻的符玺御史,名叫赵尧。符玺御史就是专门掌管皇帝的玉玺、符节的官员,级别虽然不高,却极为重要。皇帝的诏令都需要他加盖玺印才能生效,皇帝的符节也必须从他手里发出去才算数。这个赵尧,人小鬼大,正是他揣摩出了刘邦此时的心结。
赵尧单独求见了刘邦,他直言不讳地问:皇上闷闷不乐,莫非是因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和吕后又有很深的矛盾?皇上担心万岁之后赵王难以自保?刘邦应道:你说得对。我心里一直担心这件事,却不晓得该怎么办。赵尧说:皇上应当专门为赵王安排一个强势的国相辅佐他(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而且这个国相应当是吕后、太子、大臣们平日里都敬畏的人。刘邦无奈地说:我也这样想,可哪位大臣可以担此重任呢?赵尧建议道:御史大夫周昌为人“坚忍质直”,吕后、太子、大臣们素来都惧他三分。刘邦恍然大悟,马上说:好!
刘邦立即召见周昌,对他说:我想麻烦你辅佐赵王。周昌一听,泪如雨下,幽怨地说:我从起兵之日起就跟着皇上您,现在为什么半道上把我扔到诸侯国去?刘邦认真解释说:我太知道这个决定对你而言是大大的降职(吾极知其左迁),但我又实在是担心赵王的安危,思来想去,除了你,没有谁可以担此重任,这事儿真得拜托你啦!
周昌就任赵相后,赵尧接替了御史大夫一职。史料中虽然没有交代个中缘由,不过我们不难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刘邦对赵尧表示感谢的方式。
刘邦下世后,吕后先是残害了戚夫人,接着又召赵王刘如意进京。赵相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吕后召了数次,周昌就是不让赵王前往。吕后没辙了,于是派人召周昌进京。周昌一去,吕后劈头盖脸地指着周昌骂:难道你不知道我恨戚夫人?你不让赵王进京到底是什么意思?趁着周昌没在赵王身边,吕后再次派使者召赵王进京,刘如意这次乖乖赶了来,到京城一个多月,便被人用毒药毒死。为此,周昌称病不再上朝(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年光景就离世了(三岁而死)。
周昌这辈子,总的来说还是很幸运的。堂兄周苛在荥阳牺牲,他顺理成章地接任了御史大夫一职,并受封列侯。刘邦执政期间,周昌牛气十足,刘邦要换太子,他一口一句“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把刘邦顶撞得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