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以渐进,才能得圆满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李开复语录
自信的建立需要制定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而且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李开复认为,有自觉的人会给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曾说:“唯有自觉的人才能真正获取积极、健康的自信。”为什么呢?因为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盲目地乐观,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能坚持客观的原则。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不会对自己设定不合理的目标。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作客观的风险评估。所以,自觉的人更容易成功,他们也更容易获得自信。
培养自信时,除了要有自觉的态度,还要设定具体的目标,并据此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在谈到制定怎样的目标时,李开复讲了自己与女儿一起制定目标的故事。
李开复曾把自己在比尔·盖茨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女儿听,因为女儿的老师认为她太害羞了,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李开复希望借此鼓励女儿勇于发言。
当时,女儿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自己才愿意发言。李开复认为,“有最好的意见”只是个主观的评价标准,很难用这样的标准界定女儿是否达到了改进的目标。
于是,他和女儿商量着,制定了一个可以衡量的、更实际的具体目标:女儿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再让女儿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发现她有足够的信心站起来发言,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了。
李开复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年轻人:在培养自信时,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那些空泛的、无法衡量的目标,对培养自信心没有实质的意义。他还说,除了目标要具体,目标还应有可行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目标,成功的可能性大,也容易引发良性的循环;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容易造成失败和沮丧,并进而引发恶性的循环。
在李开复收到的学生来信中,有很多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我找不到工作,你可以借我100万元,用来创业吗?”
“我要成为陈天桥第二。”
“我虽然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但我的目标锁定了清华大学,明年重考一定要考上。”
李开复说:“我觉得这些学生的心态比较浮躁,他们的自信也不太切合实际。也许,这种浮躁的心态与中国普遍存在的一元化成功的思维有关,也与中国家长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有关。”
李开复进一步解释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求他们制定过高的目标(比如清华大学),却很少考虑孩子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去挑战这么高的目标。当孩子在挑战目标的过程中屡次受挫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他们就容易因为惧怕失败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样。许多时候,很多年轻人失望的最大原因就是制定的目标太高、期望太高,难以达成目标。因此,李开复建议年轻人,无论制定的是哪一类的目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出发。
他认为,自觉的人不但能公正地评价自己,还会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评价和反馈意见。自觉者明白,虽然自己有自觉的意识,但别人眼中的自己也很重要。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所以,虚心听取别人的看法、接受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树立自信、顺利成长是有帮助的。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斟酌使用别人的反馈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对此,李开复举出了女儿的例子,他说:“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情况,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一般说来,当你让周围人坦诚给你评价时,不容易获得负面评价。这对你正确认识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李开复向年轻人建议:“最好能找知心朋友来评价你,他们愿意在私下里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不能对别人的负面评价不满,否则以后再也听不到真心话了。
正如李开复所说,你不可能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自信。自信的建立最好的办法是体验成功,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你“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这样你才会通过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慢慢收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