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的第三个错误表现是对格林希尔的放任。在薪水和搭建团队上给了足够的自由度,威尔已经将自己逼上了梁山:必须使这种自由度顺延下去,否则一旦干涉就会使之前的信任变得一文不值。甚至还会惹格林希尔不高兴,使这个刚刚搭建起来的明星团队夭折。
威尔这个时候已经不再对格林希尔迷恋和信任,而是开始心疼他已经付出的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格林希尔在和威尔签订合同时设定有苛刻的解雇条款,如果威尔将格林希尔解雇,至少要有几千万美元的损失。这让威尔处于被动地位。
另外一点,威尔自己抱有侥幸心理:也许格林希尔是对的,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也许会创造出自己想不到的利润来。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信任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有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觉得格林希尔也许并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美邦希尔森只喜欢和保守的投资人打交道,格林希尔应该清楚这一点。保守的投资人从来都不喜欢任何带垃圾字样的债券。这一点,他也应该很清楚。
但是格林希尔居然在不和威尔和戴蒙商议的情况下,自主决定买下雷诺公司发行的五亿美元的垃圾债券。这让威尔和戴蒙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买入。
还有一个让他们怀疑的地方:同格林希尔交易的人是格林希尔在摩根史坦利的一个客户。熟人之间的交易很容易产生猫腻。格林希尔的职业操守应该没问题,但是谁能保证呢?
威尔只好要求戴蒙加大对美邦希尔森的控制力度。
尽管威尔盲目信任格林希尔,但一向善于控制局面的威尔还是在格林希尔身边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棋子。这个棋子就是戴蒙。威尔希望通过戴蒙来制约格林希尔的权力。
在格林希尔就任后不久,威尔对他说:你需要一个好搭档,我把公司里最杰出的戴蒙配合你工作。格林希尔知道威尔的用意,尽管满心不欢喜,但也只好无奈地答应下来。
威尔已经答应自己将扎布调离出去,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如果再不答应让戴蒙配合自己工作,势必会引起威尔的怀疑和警惕,自己的职位最终也会因为各种猜测而不保。
戴蒙是普美利加的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如果将自己的上司吸引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如果利用得当,自己的工作将会因为得到上司的支持而顺利得多。
戴蒙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为了拉近与格林希尔的距离,他选择在格林希尔办公室隔壁的办公室里办公。对于戴蒙的到来,美邦希尔森的人很欢迎。这些人知道格林希尔势必会带来一大批他自己的亲信,而如果没有戴蒙撑腰,他们的职位安全就会受到严重挑战。
戴蒙的到来让他们找到了靠山。而这对戴蒙来说其实是一个陷阱。
戴蒙对格林希尔的做法非常看不惯。主要体现在四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情是对格林希尔不计代价地招聘看不惯。他向威尔说了自己的看法。1995年前后,随着格林希尔的权力被一步步架空,他招聘过来的人马逐渐被戴蒙清理了出去。
第二件事情是对格林希尔设置的薪酬方案看不惯。1993年下半年业绩并没有随着明星团队的组建而有起色,戴蒙趁着发年终的机会用期权奖励替代了高管的现金奖励。
第三件事情是对格林希尔购买垃圾债券看不惯。戴蒙与格林希尔大吵了一架之后,将这件事情汇报给了威尔。戴蒙对威尔说:那些垃圾债券不适合我们,他正在破坏我们的业绩。
第四件事情就是对格林希尔的专权看不惯。美邦希尔森公司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责人是史蒂夫·布莱克和他的顾问吉姆·波沙特。他们对格林希尔购买的垃圾债券很鄙视,这遭到了格林希尔的报复。格林希尔对戴蒙说:我要更换掉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责人。
布莱克和波沙特的业务水平很高,戴蒙了解这一点。更换他们,戴蒙绝不允许。
风声已经传播出去,布莱克和波沙特找到戴蒙,说:如果被调离部门,就立即辞职。
戴蒙可不愿失去他们,安抚着说:我是普美利加的总裁,有我在,你们是安全的。
他立即对格林希尔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布莱克和波沙特一直做得都很好。
看戴蒙的意见如此坚决,格林希尔放弃了将布拉克和波沙特调离其他部门的想法。
这件事情其实远远没有结束,这次的结缘,让布莱克得以成为戴蒙的亲信。无论是戴蒙在花旗集团遭到解雇,还是在第一银行得以崛起,甚至在后来掌权于摩根大通,布莱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有关布莱克的事情,我们在后面将会一一讲述。
威尔觉察到格林希尔正在将美邦希尔森公司搅得越来越乱。
除了戴蒙,他还需要听听别人的意见。
威尔找到海蒂·米勒。威尔找她来了解情况,其实是对格林希尔的不公正。
海蒂是戴蒙的人。1992年,戴蒙将她从已经工作十年的化学银行挖过来,担任自己的助手。后来被任命为美邦希尔森的首席风险官。她一直是和戴蒙站在一个壕沟里的。
后来的许多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戴蒙不得不在花旗集团辞职,而随后不久海蒂就从花旗离开;戴蒙到第一银行任职后不久,海蒂就成了第一银行的董事。
海蒂对威尔说:你必须作出选择,他们俩只能使局面越来越乱。
这是一句公正的评价。戴蒙不是搅局者,而格林希尔也不是搅局者,两个人其实都是在做事,只不过是因为办事风格和领导方式的不同,致使两人冲突不断,阻碍公司的发展。
格林希尔已经在用人和交易上为自己挖了大坑,海蒂没必要刻意站在戴蒙那边,她只需要客观陈述事实,形势就会对戴蒙有利。毕竟戴蒙始终是威尔最相信的人,而格林希尔只是一个外来的和尚。
还有一个利于戴蒙的客观因素:1994年的业绩依然没有起色,1995年第一季度也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崛起的迹象。任何老板都会注重业绩,威尔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