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支持你了,而你却不能有好的表现,那么对不起了,只能让你下台。
这是任何老板面对一个平庸的下属所产生的必然想法。也许戴蒙并不是最好的投资银行家,但是从目前来看,戴蒙比格林希尔更适合负责美邦希尔森的运营管理。
海蒂的建议也是如此。格林希尔胡乱买进各种债券,使她觉得公司的风险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从她工作的角度来考虑,她显然更愿意同谨慎和保守的戴蒙一起工作。
还有一点:戴蒙始终是威尔风格的继承者,而格林希尔却始终与威尔的风格背道而驰。在威尔的内心深处,他更信赖戴蒙的做法,而不是格林希尔的。他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1995年夏,戴蒙成为美邦希尔森的实际控制人,格林希尔的权力被限制在只负责交易业务上。1996年1月,戴蒙被任命为美邦希尔森的首席运行官和主席,格林希尔选择辞职。
威尔在美邦希尔森公司的用人上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格林希尔在这一圈中捞足了钱,而戴蒙利用与格林希尔的比较,再次证明了自己当仁不二的能力。威尔收获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让他开始感到不安。
威尔发现戴蒙正在美邦希尔森内部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小集团。
这其实没什么。任何人都会有几个朋友。但是戴蒙的做法让威尔觉得自己不得不多考虑一点。
主要有两件事警醒了威尔。
第一件事就是戴蒙与乔·普鲁格里的矛盾。普鲁格里是一位优秀的股票经纪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在美邦希尔森业务整合过程中,普鲁格里部门流失的人最少。这让威尔觉得普鲁格里能够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普鲁格里被任命为整个零售业务的主管。
普鲁格里的管理风格与众不同。一是他允许股票经纪人越过正常的汇报层级和渠道直接向他汇报,二是他在经纪人报酬机制上充满主观色彩,每人获得奖金的多少和他的心情有关。
前者造成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可能是普鲁格里的亲信,使普鲁格里的权力高度集中。后者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业绩可能不是奖金分配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和普鲁格里的私人关系。
威尔其实也觉得普鲁格里的做法不妥,但他不会毫不留情地直接将他解雇,他会为他找到一个新的岗位,而不至于让他难堪。而戴蒙却无情要求威尔:我们应该将普鲁格里撤掉。
这让威尔觉得戴蒙是一个极其苛刻的人,尤其是对待与他政见不合的人身上。
第二件事情是戴蒙与格林希尔手下们的矛盾。格林希尔按照自己的意愿以高薪签约了二十多位明星银行家,但业绩却毫无起色,戴蒙觉得他们毫无价值。这些人都是格林希尔的旧部,自然在任何事情上都会和格林希尔站在一边,戴蒙就处处打压他们,以遏制他们的影响。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但凡对戴蒙有好感,或者被戴蒙认为有亲近感的人,他都会竭尽全力帮助。比如史蒂夫·布莱克,戴蒙因为保护他的位置,而与格林希尔大吵一场,态度强硬。
这样做形成的结果就是:格林希尔小集团对戴蒙恨得咬牙切齿,而被戴蒙力保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同戴蒙站在一起。也许戴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他的周围已经有众多的兄弟。
这让威尔看在眼里,他觉得戴蒙在搞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许是冤枉戴蒙了,也许他只不过是因为公心做事而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追随,但戴蒙小集团的局面已经形成。
威尔始终认为他和戴蒙是一个集团,并且这个集团只有他们两个人。但威尔现在认为戴蒙背着他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一下子让他处于孤独的境地。他很失落,也需要反击。
既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那好吧,我就再找一个力量来制衡你。
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