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不要告诉里德你和这些董事说了什么。威尔神秘地说。
原来威尔在布置陷阱。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由多名董事与海蒂·米勒沟通,不管海蒂·米勒说什么,只要她不将这些谈话内容告诉里德,他就可以对董事会说:海蒂·米勒的离开是因为对里德的不满。
威尔将海蒂·米勒当做了棋子。
也把她当做了傻子。
她凭什么会听从他的安排?海蒂·米勒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把柄在他手里。
这让海蒂·米勒充分感受到威尔的阴险。
她决定将这个事情适当地透露给里德。
里德恰好正在他的办公室里。海蒂·米勒走过去告诉他,她要离开花旗。
里德对海蒂·米勒并没有做过多的挽留。
海蒂·米勒的下一站是到一家互联网公司里担任董事。听到这个消息,技术出身的里德用十分羡慕但不失提醒的口气说:机会很好,但目前互联网行业好像还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
这种坦诚的沟通方式足以让海蒂·米勒感动。
她提醒里德:我的辞职可能会被有些人演变成一个政治事件,你知道我在说谁。
里德似乎并不相信海蒂·米勒的话,说:不会的,大家都只是专注于做事。
坦荡的人往往死在小人的尖刀上。
她为里德感到悲哀。她相信,里德一定会成为威尔刀下的牺牲品。
但她只能说到这一步。是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只能靠里德自己。
听天由命吧。
威尔对海蒂·米勒的怨气真正开始于她到第一银行任职。
2000年2月23日,海蒂·米勒从花旗集团辞职。
落脚点是Priceline公司。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尚未赢利。
对于海蒂·米勒的去处,威尔还是比较满意的。
首先是因为她脱离了金融行业,他流失了一名优秀人才,但对手并没有增加人才。
如果海蒂·米勒去了某个对手那里,威尔会觉得自己在遭受双倍损失。
其次是因为她去了一家尚未赢利的小公司。这就等于说,是她自己主动将自己从花旗集团这座宝塔的顶上扔进芸芸众生之中。从此华尔街再也不会有人去关注她了。
这会减少她的离开对威尔造成的舆论压力。
威尔本以为海蒂·米勒的事情会告一段落。
但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出人意料。
在海蒂·米勒离开花旗集团半年后,也就是在当年的十月,她就被戴蒙吸收为第一银行的董事。又在一年半之后,被戴蒙任命为第一银行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
这就等于说,海蒂·米勒去Priceline只是个幌子,她一直在朝着戴蒙奔跑。
威尔气得将办公桌捶得震天响。大吼:整个华尔街都没见过他这样当首席执行官的。
显然他是在说戴蒙。
是在对戴蒙挖花旗集团的墙脚不满。
但这就是江湖。
在江湖中你可以划地盘,这里是花旗,那里是第一银行,也可以通过竞业协议进行限制。但你总不能连空气的流动都管住。海蒂·米勒、查理·沙夫他们就是空气。
只要前方有吸引他们的东西存在,他们就愿意流向那里。
这一切,威尔你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