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月23日(1)

日志中国(第2卷) 作者:新京报社


■ 一日三十年

●1980年 中共中央废除干部终身制

●1983年 印度共产党(马)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访华,恢

复中断已达15年的两党关系

●198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关

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

●1989年 中国早期电影明星胡蝶在加拿大逝世

●1990年 国务院总理李鹏访问苏联。这是中苏两国关系正

常化以后中国政府首脑首次访问苏联

●1991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

策研究室共同举办首次全国党建理论研讨会

●1994年 刘永好等10名私营企业家联名倡议成立光彩事

业,开展扶贫活动

●1996年 徐虎事迹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光彩事业”扶贫

以“光彩”扶贫的名义为私企标明正身

1994年4月22日,北京国谊宾馆,一位年轻人夹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文件,匆匆推开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的房门。

谈话间,年轻人在纸上记着两人关于扶贫的各种想法,随后又信手搓成一团扔进旁边的废纸篓里。

胡德平赶忙捡出来,郑重地说:“将来,这就是历史。”次日下午,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上,这个叫做周晋峰的年轻人宣读了一份倡议书,名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下面印着10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

此后,胡德平的话应验了,那张记着“光彩事业”最原始想法的纸片真的创造了历史。

14年后的4月21日,北京海淀区上地,中西集团董事周晋峰说起当初倡议成立光彩事业的那一幕,话语充满激情,他不否认当初扶贫也是要为私营企业标明正身。

“光彩”二字缘起胡耀邦讲话

1994年4月21日晚8时,北京国谊宾馆二楼会议室,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副主席胡德平等,召集参加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的10位民营企业家常委,座谈扶贫工作。

1个多月前,国务院刚部署“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在20世纪末最后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刘永好等10位企业家对扶贫一拍即合,纷纷表示支持,号召全国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32岁的周晋峰尤为兴奋,这位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创办北京中西电子工程技术开发公司的年轻人,提仪将扶贫行动起名“光彩事业”。

这个名字随即引起争议,不少参会者表示反对。有企业家说,“扶贫就扶贫,为何非得打上标签?”

周晋峰回忆说,“光彩”二字缘起胡耀邦的《怎么划分光彩和不光彩》。80年代初,社会上部分人认为个体、民营经济不光彩。

1983年8月,胡耀邦发表讲话“凡是辛勤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鼓励个体、私营老板们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此后,“光彩”几乎成了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10年后,社会对民营经济看法虽有好转,但仍有偏见。周晋峰称,当时谈生意,对方首先问企业性质,一听“私营”就不下订单。那时国家对于个体、民营经济的提法是“有益的补充”,“拾遗补阙,说白了就是捡漏”。

周晋峰说,叫“光彩事业”就是要突出民营经济,要标明正身,“表明态度,认认真真地做好,让社会不再误解民营经济”。

最终,这名字得到经叔平和胡德平支持。

4月23日下午,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闭幕式上,周晋峰宣读印有10名发起企业家名字的《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随即赢得一片掌声。

20万元的信封和邮票

散会当天,周晋峰就在公司办公室,支起一张行军床,开始准备设立全国光彩事业联络处。

“就是公司马上垮台,你们也不要来找我。”周晋峰对属下叮嘱完后,就开始办《光彩简报》,然后向北京统战部和国家扶贫办提议,发动多家民营企业在京郊开展“造血”扶贫,“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企业都躲着我。”周晋峰说。

时任《中华工商时报》主任的孟祥林说,当时民营经济处在发展阶段,社会普遍认为只有富人才要捐款,不少企业担心民间仇富而被拖垮,害怕“露富”。

“这是企业获得资源,加快发展良机。”周晋峰在简报上,跟各地企业谈开发式扶贫的好处,既能为社会做好事,又壮大了企业规模。他说,此前民营企业去外地投资,一些部门还要严格审查才允许投资。

除了企业外,周晋峰还给各地工商联、统战部以及地方领导,甚至给中央领导写信。

每当获得支持,他就迅速登在下期的《光彩简报》上,再邮给没有反应的单位。

54期简报,信封和邮票邮寄费共花了20多万元,都是周晋峰自掏腰包。

“对民营经济有信心。”周晋峰坦言,当初那样折腾,就是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有信心,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发展民营经济,但这话在当时并不敢公开讲。

周晋峰的“煽动”最终起了作用,“光彩事业”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统战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随即“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成立,最终定名为“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首届会长由王兆国担任。

“这个规格有利于光彩事业的发展。”周晋峰说。

“我突然之间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光彩一号工程”,是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西昌建成的一家饲料生产企业。随后,他相继在贵州、江西、河南、山东等“老少边穷”地区,建起23家“光彩事业”扶贫工厂。

河北亨豪集团总裁张江平挺进河北围场县坝上“北大荒”,开垦万亩荒滩,帮助7000名农民脱贫;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芝庭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开发扶贫项目20多个,帮助贵州山区农民发展黑山羊养殖和金银花种植;福建港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命兴成立“光彩事业”集团公司,先后收购3家濒临倒闭企业,安置当地劳力400多人,为他们解决了温饱。

10位发起倡议的民营企业家率先垂范,拉开光彩事业的序幕。

云南哀牢山区新平县水塘镇南达村农户邓层龙,家里仅靠只种一季水稻为生,无力供孩子读书。1998年,邓层龙种上了云南民营企业凯雄公司从广西引进的组培香蕉,2600多株首批收获近90吨,收入11万元。“就像做梦一样,我突然之间成了村里的万元户。”邓层龙说。

残疾女孩卓玛,上山砍柴摔断了一条腿,自认为一辈子就废在家里。甘肃奇正集团在西藏林芝地区创办的藏药厂,给她提供了工作机会,仅仅8个月时间,自己就存起了2000元钱,如今她已找到伴侣,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卓玛说:“厂子几十位残而不废的洛巴人,每人平均月工资500元,超过了当地许多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

脱下红帽让私企恢复光彩

贫困地区百姓富了,投资企业也获得盈利。长期从事“光彩事业”报道的孟祥林称,以刘永好为代表的一大批从事“光彩事业”的企业家,自身企业也借助“光彩事业”获得了大量资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他称,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经常是组团到贫困地区考察投资,一般是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带队,当地政府都是一把手接待,会拿出最好的投资项目和政策,“这是单个企业去投资不能比的。”孟祥林说。

“光彩事业”同时还为改变私营企业生存环境做了许多努力,其中被民营企业家称为“光彩事业”精神领袖的胡德平,更是富有“侠客”情怀。

在他的努力下,一名被判死缓的民营企业家涂景新被改判获得无罪释放。

因为民营生存困难,涂景新曾于1993年将自己公司挂靠在海南一家国营公司——海南机设公司。当涂景新将自己公司做大后,于1999年想恢复私营身份与国企脱钩时,被国营公司告上法庭,并以侵吞国资为名被判死缓。

胡德平得知后,在给中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专送的情况反映上签字,并专程去海南协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