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惠王 上(9)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孟子说:“有这样的心地就足以使天下归服了。百姓都认为王是舍不得,我原本就知道王是不忍心啊。”

宣王说:“是啊。确实有这样的老百姓。齐国虽然狭小,但我哪会舍不得一头牛?也就是不忍心看它哆嗦,像没罪的人走上刑场,因此用只羊替代。”

孟子说:“老百姓认为王舍不得,王也不要奇怪。用小的代替了大的,他们哪里知道其中用意?王如果可怜它没罪而被处死,那么,为什么在牛羊之间做取舍呢?”

宣王笑着说:“真的,这用的是什么心思呢?我不是吝惜钱财,但用羊代替牛,老百姓说我舍不得也是有道理的。”

孟子说:“没关系。这正是仁者的心术,看到了牛没看到羊嘛。君子对于禽兽,看它活着,就不忍心看它死去;听到过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了。所以君子远离庖厨之事。”

【品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抚百姓而使天下归服,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君子远庖厨。

远离庖厨之事,免失不忍之心。这是孟子的看法。又有人说:“大隐隐于市”,两者并不矛盾。对此,您有何感想?

【原文】

[1.7-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①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②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③,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④,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⑤。’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注释】

① 见《诗经 小雅 巧言》

② 戚戚:心动的样子。

③ 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

④ 太山:即泰山;北海:指渤海。

⑤ 刑:通“型”,示范。御:治理。诗出于《诗经 大雅 思齐》。

【译文】

宣王高兴地说:“《诗经 小雅 巧言》上讲:‘别人有何心思,我会揣摩出来。’说的正是您老人家呀。我只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看,内心怎么想的却不甚了了。您老人家说的,在我心中产生了共鸣。您刚才说这种心地与使天下归服之道相合,到底为什么呢?”

孟子说:“如果有人回禀王说:‘我的力气完全能举起百钧,但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完全能看清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尖,但看不到一车薪柴。’那么,王会认同这种说法吗?”

宣王说:“不会。”

“现在您的恩惠足够施及禽兽,但功绩还到不了百姓,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说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愿用力,看不到一车薪柴是因为不愿用眼,那么,百姓得不到安抚,就是因为王不愿施恩了。所以,王没使天下归服,是不愿做,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做与做不到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做不到。为老人折根树枝,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不愿做,不是做不到了。因此,王没有使天下归服,不是像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做不到,而是像为老人折根树枝不愿做。

“如果把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了尊敬别人的长辈;把爱护自己的小孩,推广到了爱护别人的小孩,那么,治天下就易如掌中移物。《诗经 大雅 思齐》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来影响弟兄们,以此治理家和国。’说的不过是要把这份好的心思也用到别人身上。所以,推广恩惠足以安抚四海;反之,连自己妻儿也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出常人,没有别的,就在善于将自己好的作为推而广之。现在您的恩惠足够施及禽兽,但功绩还到不了百姓,究竟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轻和重;量一量,才知短与长。事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王考量。

“王是不是觉得动员军队,危害将士,与诸侯结怨,然后心里才痛快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