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②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③此之谓也。”
【注释】
① 赡:充足。
② 七十子:指孔子的学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③ 思:语助词。以上引诗出自《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
【译文】
孟子说:“凭仗武力,假借仁义而统一天下的是‘称霸’,称霸必须具有强大的国力;凭依道德,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是‘称王’,称王则不一定依靠国家强大。比如,商汤仅凭七十里见方的疆域,文王仅凭百里见方的疆土。凭借武力使人服从,那种服从不是内心服从,而是力量不足;依靠道德使人服从,那种服从却是内心愉快、真心实意地服从,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品评】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王道以德服人,终使人心悦诚服;霸道以力假仁,靠武力称雄一时。
王与霸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王指统一的君王,霸指行使部分王权的诸侯,两者都没有贬义。孟子首次将王与霸对立起来看。孟子认为:王道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德行仁”,以仁政理论与政策,通过保民而得人心;霸道的基本特征却是“以力假仁”,以武力暴力相威胁,而仁此时只是一个幌子。称霸必须具有强大的国力;称王则不一定依靠国家强大,孟子举例说,商汤仅凭七十里见方的疆域,文王仅凭百里见方的疆土。凭借武力使人服从,那种服从不是内心服从,而是力量不足;依靠道德使人服从,那种服从却是内心愉快、真心实意地服从,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
孟子称颂王道,反对霸道。把行王道、施仁政视为能统一天下的不二法门。他多次强调:“仁者无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国演义》中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可以视为“以德服人”的光辉典范。
【原文】
[3.4]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②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③,绸缪牖户④。今此下民⑤,或敢侮予?’⑥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⑦,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⑧,自求多福。’⑨《太甲》曰⑩:‘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 闲暇:安静无事。
② 迨(dài):趁着。
③ 彻:取。桑土:即桑杜,桑根之皮。
④ 绸缪(móu):缠结之意。牖(yǒu)户:窗户。这里指巢穴洞口。
⑤ 下民:指树下的人。
⑥ 以上引诗出自《诗经 豳风 鸱鸮》。
⑦ 般(pán):乐。怠:怠惰。敖:同“遨”,游玩、游逛。
⑧ 永:长。言:语助词。配命:配合天命。
⑨ 以上引诗出自《诗经 大雅 文王》。
⑩《太甲》:《尚书》篇名。
违:避。
【译文】
孟子说:“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带来荣耀;如果不行仁政,就会带来耻辱。如今的君主讨厌耻辱却又处在不仁之地,这就如同讨厌潮湿却又处在低洼的地方一样。要是讨厌耻辱,就不如推崇道德、尊重士人,使有德行的人有合适的官可当,使有才能的人有合适的职可任;国家太平无事,趁这个时候来修明政令法典,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一定会畏惧它。《诗经 豳风 鸱鸮》上说:‘趁天没阴雨没下,快把桑根皮来扒,紧缠密绕巢穴口。从此树下那些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懂得道理呀!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要是现在国家太平无事,趁这个时候,作乐无度、怠政出游,这是自己在招祸。祸与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 大雅 文王》上说:‘永远都要配合天命,自己寻求更多福祉。’《尚书 太甲》上说:‘天降灾难,还可躲避;自作罪恶,不能活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