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的一户茶农家庭。清道光年间,王永庆的祖先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台湾 。父亲在早年主要以种茶贩茶为生,家境还算过得去,但不料年近中年时大病一场,既耗尽了所有家财,又使家境就此陷入困境。自此,家庭里外的粗工细活也就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
王永庆的双亲,父亲王长庚和母亲王詹样一生皆勤劳贤能,对王永庆兄弟后来创业和守业的全过程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父亲留给王永庆的记忆除勤劳朴实和义行善举以外,剩余的尽是打击和悲痛。父亲因病不治直接促使王永庆于1976年自行筹建长庚医院 ,并由此推动台湾的医疗体系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母亲留给王永庆的宝贵遗产则是刻苦耐劳、凡事身体力行的一个人生信念。王永庆母亲一生虽受苦受难,但慈范永存,享年108岁,也算是王氏家族长寿的又一个生命奇迹。
15岁时,王永庆中辍学业,离家南下,先到嘉义县当了一名配米工人。两年后,他便自行创业,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由于离乡背井,再加上白手起家,生意上的艰难困苦可以想见。但是凭着父母遗传的坚强毅力,加上灵活的头脑以及两位弟弟 的帮助,王永庆的米店生意硬是逐步打开了局面。
在当时,大部分米商的产品中免不了混有沙石和米糠,时间长了,商客双方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王永庆却细心筛选,把米糠吹掉,把沙石一粒一粒拣干净,力求在品质上做到比别人好。为了扩大销路,王永庆便与兄弟们一道将客户家中的人数和需求数量一一记下来,时间一到,便主动与客户联络且送米上门。
在日据时代,一般台湾民众的生活相当拮据,因此免不了在买米时欠款赊账。为了及时回收米款,并避免给客户造成不便,同时也给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王永庆总是先打听好客户领薪的日子,然后再在次日登门收账。如此一来,王永庆的米既卖得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谓“质优价廉”和“顾客导向”的经营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尤其是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对台塑后来的“表单化”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时,零售业务自然是利润微薄,送一斗米只赚一分钱,发展空间相当有限。记得有一次在深夜两点钟,外面又下着雨,一家小客栈的厨师跑到米店敲门,要求立刻送一斗米过去。王永庆闻声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随便往身上披了个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来后全身已经被淋湿了,冻得瑟瑟发抖。
这次经历使王永庆意识到,虽然自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固定客户,但若要想多赚钱,那么就要向上游发展,搞批发业务,亦即由自己来碾米,然后再自己卖或者批发给别人。因为他发现,沿着这条线越往上走,厂商就越少,竞争也就越小,并且行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于是在第二年,他利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先买了一部分设备,然后再开设了自己的碾米厂。
巧合的是,这一套做法也和他后来在台湾的石化工业中,从二次加工做起,先伸向三次加工,然后再放弃下游,只专注中游,最后又向上游发展的历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卖米到碾米,就像是从产业下游到中游一样,尽管米业的产业链很短且所需投入不大,但与经营石化企业的道理却大同小异。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第一代创业者也都如此,不仅早年的悟性极高,另外也比同龄人更加勤奋好学,两者集于一身,自然奠定了经营未来事业所需要的两样最基本的商业素质。王永庆的经营才能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在日据时代,台湾人不仅生活拮据,同时与日本人在各方面所受到的待遇也相当悬殊。就在王永庆的隔壁,有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日本人当然享有种种优惠条件,致使王永庆从一开始就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他意识到,唯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的处境得以改善:日本人的碾米厂下午六点钟可以停工休息,但他却要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半;日本人下班后可以洗热水澡,而王永庆则只能在屋外的水龙头旁冲冲冷水澡而已,即使冬天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