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卖米说起(2)

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筚路蓝缕 作者:李荣融


但无论怎样,生意也就如此这般的有了起色。不仅因为王永庆生活节俭,更重要的是,他能刻苦努力地去追求利润,并且比日本人做得既巧妙又实惠。

到了1941年,也就是王永庆28岁时,台湾的水稻因为肥料缺乏而收成大减,并且因为日本供应侵华战争需要的关系,导致粮油等物资极端匮乏,于是日本人开始在台湾实施物资配给制度,其中一项便是对大米采取“共精共贩”的方式供应。也就是说,对稻米的碾、售实施配给制度。当时的嘉义市大约有12家规模不一的碾米厂,在实施了新制度后仅剩余两家,其余的则一律关门。至于稻米的销售,则按过去营业额的高低进行分配,王永庆的碾米厂当然也在被迫关门之列。

在嘉义的12家碾米厂中,王永庆排名第三,其隔壁的日本厂排名第一。虽然王永庆的碾米厂的规模只有日本人的1/3,但是营业额却超过日本人。说实话,在日据时代的台湾地区,王永庆能做到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王永庆说:“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我在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

这条信念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深深影响并支配着王永庆的工作与处事态度。在后来创办及经营台塑企业的过程中,他曾遭遇过种种困难,但每次他都以这条信念来勉励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持续踏出稳健的脚步,追求着成功后的喜悦和不断的自我超越。

米店与碾米厂虽然关门了,但是经过10多年的辛苦经营,王永庆不仅有了一些积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碾米厂关门后不久,他除了在家乡附近的新店广兴买了20甲 山林地以外,还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两地共买了5甲水田。于是,经过11年的奋斗之后,王永庆已经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寒子弟一跃成为当地的一名小地主了。

后来,王永庆又跑到嘉义民雄一带开设砖厂。烧砖需要煤炭,对于资源十分缺乏的台湾来说,煤炭也就和粮食一样紧俏,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因此兴办砖厂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另外由于烧砖时会冒出浓烟,影响当地的农作物,尤其是当稻子开花的时候,日本警察便会前来强迫砖厂停工。砖厂的员工都是海口渔村的人,一旦工厂停工,便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而当时的米都是配给的,因此员工们主动提出愿将配给的米交给警察机关,请其停配他们应得的米粮,以赔偿稻农因浓烟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让砖厂得以继续开工。

在距离王永庆所经营的砖瓦厂不远的斗南地区,有一个日本人经营的砖厂,名叫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在当时,日本人的砖厂被通称为八卦窑,其规模非常大,产量也很高。斗南这家砖厂的前身本是由台湾人经营的一个小规模目仔窑,但台湾炼瓦株式会社为了控制市场,遂对其加以收购,并改建为一座八卦窑。除斗南外,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在台湾其他各地还拥有数十座八卦窑,大多都是出于政策性需要才设立的,完全垄断了台湾的砖瓦市场。

红砖的原料是泥土,所需设备也比较简单,主要的问题在于取土搬运都要耗用大量人工,并且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在王永庆看来,日本人经营的优势和特色是八卦窑的投资大、产量多,而且用煤较省,因此成本较低。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当时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红砖,但绝大部分业务几乎都被台湾炼瓦株式会社独家垄断,而像王永庆收购的小规模目仔窑也只能是勉强度日罢了。

王永庆在民雄的砖厂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着。由于烧窑用的煤炭在当地不易取得,于是他又把砖厂搬到板桥。但是后来,板桥的砖厂也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因故关门了。虽然兴办砖厂的历史不长,但其间所获取的经验对于王永庆经营理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王永庆认为,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一般人根本无法找到一项适合自己且能通过劳动获取财富的事业。这也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花费几乎大半生的时间来抨击垄断势力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