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防堵共产主义”的政治利益考虑,便在当年下半年恢复了为期15年的对台经济援助。在这一时期,台湾当局接受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总额高达15亿美元,平均每年约1亿美元。
1953年,美国共同安全总署向美国国会报告指出,美国对台经济援助的目的有三:经济稳定、协助美方开展军事活动、促进台湾经济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为了配合美国的援台目标,国民党当局于1953年7月1日在“行政院”之下设立了“经济安定委员会(简称经安会)”,“主任委员”由“台湾省政府主席”俞鸿钧兼任,负责统筹台湾的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以争取美援。
“经安会”下设有四组一会。四组分别指“金融、银行、信用政策组”、“预算与美援组”、“美国军援与经援组”和“农业组”。一会是指“工业委员会”(简称‘工委会’),由原“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仲容担任总召集人。为了争取美援,台湾当局还聘请了美国纽约怀特工程公司充当技术顾问。
1953年12月,怀特工程公司建议在台湾设立一座树脂加工厂(PVC),用于生产塑料原料。当时“经安会”内对树脂厂究竟交于民间还是公营的问题上有两派意见。其中公营派认为,只有公营与管制才能统筹运用资源及人才,并最终实现“反攻复国”的目标;而民营派则以“经安会主委”尹仲容为主,极力主张树脂工业民营化,并得到了美方的有力支持。美国人认为,提供美援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台湾的民间企业家,以便达成共同“防共”的政治安定力量。后来,该计划在“副总统”陈诚和“财政部长”严家淦的支持下终于交由民间来承办。
在具体承办的人选问题上,大致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是,尹仲容本来挑选的是原永丰余集团董事长何义。据《战后台湾史记》一书所述,何义在赴西方国家考察归来后,反而认为岛内发展PVC制造业根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遂决定放弃该计划。
后来,尹仲容不得不再次决定由台湾银行出面,查看哪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存款最多就把PVC项目交给他。结果,台湾银行在嘉义分行的客户名单中发现了一位名叫王永庆的米商有800万元存款。于是,尹仲容便要求“工委会”主管化学工业的严演存博士,“透过旧识赵廷箴,邀约赵与王永庆一同投资”。
1954年3月,“福懋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成立,王永庆与赵廷箴只用了3年时间便完成了建厂任务并正式开工生产。此后不久,王永庆又在尹仲容的赞同下,将福懋公司更名为“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为“台塑”的由来。
二是,另据《何义传略》 一书所述,何义是台湾地区原永丰原造纸公司(后并入永丰余造纸公司)的创始人。1952年10月,何义在台北县三重埔买下了一座旧工厂。该厂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制药,即刷牙粉;另一类是塑料加工品,主要有皮纹条软质管条、塑料皮、雨衣、婴儿塑料尿片等。现在仍很时髦的运动休闲器材“呼拉圈”,便是当年的永丰化工公司第一个从日本引进并生产的。
台湾为什么会产生自建PVC粉厂的念头,主要缘于台湾制盐工业的发展。1950年以后,随着盐产量的增加,台湾相关产业对制盐所产生的氯气的用量却未能等比例增长。一般的处理方式是把氯气视同垃圾,经石灰吸收后丢入大海。尹仲容认为这种做法既浪费资源又污染海水,遂建议应充分利用多余的氯气来制造PVC。
在开始酝酿阶段,“工委会”首选的是把PVC项目交给何义的永丰化工公司来做。于是,尹仲容把何义找去商量,结果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当时商定的建厂方案是,何义同意接受78万美元的美援拨款,然后再加上一部分自有资金,自行生产以取代从日本直接进口PVC粉。
时任“工委会化工组组长”的严演存指出:“‘工委会’当时认为欲本计划成功有两个要点:一是投资不可过高,且须迅速完工开工;二是产品必须强力推销,使市场迅速达到每天4吨,可以全能力生产。”讲到“推销”,“工委会”当然知道公营事业在这方面能力薄弱,于是打定主意将PVC项目交给民营企业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