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手段往往是复合出来的,不仅有“复合型人才”一说,也有“复合型企业”一说。
有人问我为什么进入策划师认证这一行,我说,这是自然而然的复合过程。前半生肆无忌惮地锻炼,后半生择一业终其身。到了35岁那一年,也就是1998年,赶上WBSA成立。担任WBSA职务、从事WBSA事业,是不是我的生涯战略机会呢?
当时我给自己复合了一下。要做商务策划,首先要具有商业经验,我在35岁之前,既做过企业董事长,也做过总经济师,老板与打工的两个角色都充当过,凭这个经历就比没有商业经验的文人型策划人有优势。其次,我的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比较强,表现力是推广新学说的起码本领,而有些策划人能想,但说或写有障碍。第三,还得能跑,全国甚至全球跑,到处演讲,换个城市水土能服,不影响睡眠,有很多人办不到。无论具有什么样的高超口才,整晚上半睡半醒,第二天也发挥不出来,这又竞争掉一大批。第四,策划必将走向技术化阶段,需要文理兼具。我是工科出身,又是最早涉足IT产业的,而在哲学、发展战略学领域也受过研究生教育,这又竞争掉一大批人。第五,还需要具有在大学任教的经历、政府工作经历、国际交流经历,等等,这些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敢于做这个项目,并把它作为我后半生的事业定位。有人也许会问,就没有比你史教授更强的了,我坚信比我强的人一定很多,但是,比我再强的人就不做策划师认证这个行业了,他们有更炙手可热的行当可供选择。总之,还是要提那个标准:自我所能、市场所需、对手所弱。
有些人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40岁做……”云云,这不是生涯规划,五年后你在做什么?在座的人谁能预测到?五年前你就知道今天从事的项目吗?生涯规划只能定性地规定未来,但不能预测出战略机会究竟是什么。有了生涯规划,可以保证你在机会来临之时,能做出最快速的反应,能更加自信地做出判断。
机会都是相对个人条件而言的。WBSA对我来说是天赐良机,而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痛苦。
人生中最大的恩人,莫过于指出战略机会的伯乐。诸葛亮对于刘备就是这样的恩人级的伯乐。在刘备失去自信的时候,诸葛亮告诉刘备已经是战略机会在握,让刘备为之一振,看自己都上瘾了。
在OK模型中,自我有两个阐述位置,一个是第一自然段,叫“大自我”,是站在行业高度来看自己的。另一个位置就是相当于“将军既帝室之胄”这个位置,叫“小自我”,是站在企业的高度看的。这里还有一个自我没有表现出来,那就是诸葛亮自己。他一定要分享刘备的战略机会,他不能说出来,索性把这个自我叫“暗自我”吧。实际上,这个“暗自我”刘备是最关心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我呢?他将来就不会跳槽到孙权或曹操那儿去吗?刘备终于发现诸葛亮看中了自己是汉室宗亲,这是孙权和曹操都不具备的,“暗自我”没有问题。即使是再好的策划,老板若怀疑你的初衷,也不可能被老板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