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则——信义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这一段看似意思完整,实际上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的。
这一段翻译过来大意是:您的信义地球人都知道,把英雄豪杰的心都吸引去了,对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视。这里似乎在继续说“小自我”。但细一品味,这话说得特有味道。刘备怎么算是信义著于四海呢?被曹操追得屁滚尿流,没有立足之地,跑一处哭一处,说“眼泪著于四海”还差不多。不过,你细一想,这话说得非常对,历史是可以重写的,同样是哭,可以给人留下无能的印象,也可以给人留下信义的印象,究竟给人留下何种印象,完全在于人的道德力量。对于刘备来说,没有想法地哭就是无能,有想法地哭就是信义著于四海!
说刘备“总揽英雄”,不符合实际,当时的刘备将不过关张,哪有那么多英雄?说他“思贤如渴”倒是对的,因为英雄投奔他的太少,所以才盼人才如饥似渴。
这样分析起来,“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是在给刘备戴高帽,戴高帽的目的是要刘备遵循一整套的做事原则,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原则意识。所以,翻译过来大意应当是:您是皇室的后裔,您经常哭这不是什么毛病,还要继续哭,哭出个水平来,以慈悲的心怀来宣扬您的信义。无论什么时候,您都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只有绝大多数英雄豪杰都归顺您了,我下面给你勾画的美好蓝图才有可能实现。这里还需强调一个说话技巧,给老板定判断原则,可以采取“戴高帽”的形式,用表扬他代替要求他。
作为从事造反行业的刘备需要遵循“信义为重,人才第一”的原则,作为企业家的各位,企业经营也有很多原则需要大家遵循。WBSA总结出企业家必须遵循的六个判断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永续经营原则、为不竞争而竞争原则、学习与创新发展原则、资本意志原则、管理者适应原则。邓小平说,治理中国需要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我们经营企业则需要“六个有利于”的原则。
我们过去只强调“利益最大化原则”。现在看来,这一个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税负,想方设法钻国家的空子,国家为了鼓励企业二次创业,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免二减三”政策,即新设立的企业前两年免所得税,从第三年到第六年减收所得税。许多企业就办五年,甚至只办三年,到了该上税的时候就关门,另立一家新企业。这就是利益最大化。可是,品牌如何树立?企业名称经常变化,品牌营造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利益最大化”之后,还要加一个原则——“永续发展原则”。企业要永续经营,项目也要永续经营。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当前获利能力,还要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率40%,够高的了,可是,经营两年项目就被淘汰了,这样短命的项目是不能搞的。
仅仅实现了永续经营还不理想,还要有一定的生存质量。过于竞争,搞得筋疲力尽,也是不划算的。所以,还要有一个原则——“为不竞争而竞争原则”。企业的竞争是为了达到无需竞争的境界。打败对手可以实现不竞争,找到更好的出路,放弃一个低级市场,进入一个高级市场,用不着与对手竞争,也可以实现不竞争。后者往往是更高明的竞争。“竞”和“争”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竞”是定位,“争”是夺取,“竞而不争”才是竞争的最高境界。你想争取的位置,对手没有看到,不用争,只要对手没有及早地发觉你的意图即可成功,等对手发觉了你的更好取位,你已经占据了更高的位置,这时,对手无法企及,只能望你项背。这就是“竞而不争”。孔子说,“中年戒斗”,若全面理解之,并不是说中年人就不要去竞争了,而是说中年人凭借其年富力强,要做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要竞而不争。
要想达到竞而不争的境界,还需要一个做事的判断原则——“学习与创新发展原则”。为了不争,只得去竞,要想竞,就必须创新思维,想到对手想象之外,要想掌握创新的本领,就只能通过良好的学习手段。21世纪初,中国人把“创新”奏为时代的最强音。经理人为什么要去创新?因为中国人太多,不创新,职务就会被更新的人顶替,就得下岗;企业为什么要去创新?因为中国的企业数量太多,一个行业里有那么多企业,一个企业成功,就会惹来一大群跟进模仿者,不创新,就会被后来者踩死;中国为什么要去创新?因为只要中国不动,就会成为美国的猎物,奔腾起来,猎手不好瞄准。自从“第五项修炼”成风之后,到处在倡导打造学习型组织。不要以为全体职工听几次讲座、看几本书,那就是学习型组织了。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是以本企业为对象、以创新为目标、以团队交流为环境开展学习的。自己的企业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职工学习的核心教材。一人学通,还要带动周围人更加深入地学,因为要保持团队形态,就必须能够理解与自己合作的伙伴,即所谓的“双环学习”。有了团队皆大欢喜的创新,才算有了学习成果,不然,学习就失去了最终意义,员工知识素养提高了,但企业人才流失更严重了,这样的学习型企业就真的成为“黄埔军校”了。离开企业学习不到真本事,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学习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