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古都的星空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三.文化古都的星空(弥久不散的熏风)

这里说的是北京的雅文化。

北京的雅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不断线的帝都地位使它的文化状态始终执全国之牛耳,从各地而来的一代代文化英才在这里交融、碰撞、创新,但却始终遵循着帝都雅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总体特征,大气、丰富、厚重、高端。曹雪芹、梁启超、鲁迅、齐白石,等等,无不是国内相关领域的奇才和领军人物。

在北京,无论是通衢大道还是小巷深处,文化的印记都像是“随意”烙刻在那里,只要你去寻。

作为千年帝都,北京留下许多风云人物的故事,感动、震撼、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居住和来到这座城市里的人。通州燃灯塔下,李卓吾墓凝聚了明代思想界最大一个异类惊世骇俗的魂魄;广安门内报国寺烙下最深邃的文化印记,清代学术奠基人、抗清名士顾炎武曾住在这里很多年;今西长安街民族文化宫一带曾是明代刑部大堂所在地,300年前,那儿急急走过袖藏铁锥赴京为父伸冤、后来成为整个清代思想领袖的黄宗羲;巧的很,路南,西单手帕胡同和宣外上斜街曾住过19世纪上半叶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帝制结束的前前后后,北京更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岁月,腥风血雨、波诡云谲,几番番“城头变换大王旗”,给北京留下裹挟在政治风云中的文化遗迹。其中,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以及三一八惨案,是民族危亡之际北京学界发出的救亡呐喊。“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抛处血斑斑”,寻常巷陌,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永远证明着北京学界的光荣。

北京的胡同里,不只是浓厚的文化、艺术、教育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还敏锐地引进了现代科技。而在此之前的17世纪开始,外国传教士已带来西方科学,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几十位多年在华传教士的墓园至今还静静地掩映在车公庄中央党校大院里的绿柏中,证明着中西文化交流最初的华章。

建于1915年的“北京水准原点”是一个重要标志,现保存完好,其址在西城区西安门大街1号北大医院院内。它是一个仿古希腊神庙式造型的建筑,花岗岩石砌筑,是北京及至华北地区唯一一处建筑历史最早的水准点。它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对于科研、工业交通、文化、军事、建筑、地震、水文考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詹天佑组创的中华工程师学会,集中了20世纪初我国最早的一批工程师,他们为国家现代化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学会办公旧址尚存西城区报子胡同76号院内。(图1西城区西安门大街1号北京水准原点旧址)

北京历来又是文学艺术之都。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辙、范成大等都曾出使燕京,多有诗篇留世。金元之际元好问、耶律楚材、萨都拉、马致远、关汉卿等诗人、曲家成为北京文学遥远的回声,东岳庙尚存赵孟题写的巨碑,府学胡同幸有留存至今的文天祥手植槐。明清两代600年间的文踪艺迹更是荦荦大端,数之不尽。钱谦益那样的文士、纳兰性德那样的词人、曹雪芹那样的小说家、李笠翁那样的杂学家、朱彝尊那样的文史学家、孔尚任那样的剧作家、王懿荣那样的文字学家、王国维那样的国学大师、梁漱溟那样的儒学家、胡适那样的教授、鲁迅那样的文学猛士、齐白石那样的书画家、邵飘萍那样的报人、蔡元培那样的教育家等,无不是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第一等奇才和领军人物。名流聚集,才俊遍地,他们给北京胡同留下风流,留下影响,薪火相传,成为北京文化宝贵的深厚积淀。(图2宣武区顺德会馆朱彝尊)

北京也是教育之都。科举时代,全国最高等级的考场在今建国门内路北,至今,“贡院西街”的地名还证明着几百年的科举史;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则在国子监街,太学和孔庙并立于街北,那是北京牌楼最密集的胡同,四座伟岸、漂亮的牌楼贯穿西东;明代大兴县学延续到今天,几易其名,但始终是教书育人之所,为全国校龄最大的学校之一;20世纪初,北京又成为创办新式学校最早最多的城市,1898年建立了京师大学堂,1908年建立了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其后又有辅仁大学,中法大学等一大批新式大、中、小学以及北平艺专等艺术、体育专门学校,影响所及,遍于华人世界。(图3.东城区府学胡同明代顺天府学旧址)

有两座最古老的学校——府学胡同小学和金台小学,堪称北京文化之宝。从东城府学胡同西口进去不远,就能看到顺天府学大牌楼挺立在路北,接着是学生们进进出出的府学胡同小学,高大漂亮的门楼里,一片古香古色的校舍。(图4清学部、后民国教育部旧址)

府学胡同小学是北京历史最长的学校,它最初是明代的大兴县学,后又称为顺天府学,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算起,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此地在元代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庙宇,名曰报恩寺,不料还未建完,燕王朱棣率领的明军已经攻克大都。朱棣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下令军队不准进入孔庙。报恩寺僧人灵机一动,把一座木制孔子像立于刚建成的大殿中,硬说报恩寺是孔庙。庙宇算是保住了,但不得不将错就错,正式成为孔庙,并办成大兴县学。1421年,这里又改为顺天府的直属学校,称顺天府学。

院中建筑实际上兼孔庙与校舍为一体,与距离此处不远的国子监太学风格相近。这座保存尚好的古老学校里,棂星门、奎星阁、大成殿等构成完整的文翰建筑群落,非常珍贵。

位于崇文区东晓市大街的金台小学是“岁数”仅次于府学胡同小学的另一座古老学校。它的前身“首善义学”创办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乾隆年间改称“金台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后,这里改为顺直学堂,后几易其名,“文革”后改称东晓市小学。现在,院中三进大院保存依旧,朱子堂、大堂、官厅六间、东西文场、东西厢房、南罩房和其它杂用房等还相当完好,给后人留下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的规制参考。(图5沙滩北大红楼)

这所学校的校舍有三点可说:其一,它曾是清初明降将洪承畴的房产;其二,它是旧时“义学”的罕见遗存;其三,它是北京历史上20多座书院的唯一遗存。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我们所穿行的大街小巷、所看到的青堂瓦舍,也许正是哪位先贤古哲所走过的路、所住过的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