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心理学家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当时的环境下人们的承受力反而强一些?在当时大家的情况是差不多的,从上海到山区,都面临很大的反差。我们算最老的一些,比我们小一些的,去的时候才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到了那里半年之后就要扛起码一百多斤的东西,走十个小时的山路。最艰苦的时候,扛水泥到山上去,往上八个小时,女孩子也要扛,很多人当时累得都哭了,哭了再往上扛,但是大家都有一种互相帮助的气氛,没有太大的对比,就挺过去了。
但是现在,可能是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还有就是跟社会的对比和反差,市场环境中对前途的估计,也许是这些因素造成了现代人心理脆弱的后果吧。我接到一个观众写给我的E-mail,他的一位朋友很优秀,博士后毕业,结婚了,妻子也怀孕了,买了房子要装修,他体谅妻子,就一个人包揽所有事情。可能由于太累了或是其他的原因吧,从16层楼高的新楼上掉下来,这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是相当的不幸。在这个情况下,读了那么多年书的博士生是否能够把自己的心胸再放宽一点,自己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眼光等再扩大一些呢?
我们在“文革”的那个时候,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强的,弹性是很大的,就像当时知识青年从上海到安徽一些很穷的山区,穷得不敢想象的情况下,他们也一年一年过下来了。干的那种重活简直是不可思议,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能让人变得很坚强。如果没有挺的能力,也就不能称之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