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性格所误的崇祯(2)

从历史看职场 作者:商振


魏忠贤其实死得蹊跷,在外他没有帮手,但回京他就大有机会,他不会不知道自己还有残余势力,但他竟然放弃了生机。其实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忠贤死了,这正是崇祯想要的结果。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开始了,至崇祯二年三月十九日,所谓阉党逆案才告完结。

以一己之力除魏忠贤,体现了崇祯的胆略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但令人不解的是,费尽周折地除去魏忠贤阉党之后,崇祯自己又继续信任宦官,走上了如他兄长一样的轮回。也许这正是崇祯性格多疑的一个验证,他不信任外人,而只相信自己身边的人。可见,人真的不是相信值得信任的人而是相信愿意信任的人。值得崇祯信任的袁崇焕就没那么幸运,自己拼死卫主,结果却被崇祯凌迟处死。

袁崇焕在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接受崇祯召见时,曾许下海口“五年平辽”。事实上,袁崇焕确实很有几下子,在辽东宁远、锦州及山海关一线确实是牢牢守住了京都门户,清朝军队在此尺寸未进。后来,皇太极没办法,绕过袁崇焕布置的防线,从蓟门南下,进逼京师。崇祯二年十月下旬,清朝十万军队到达遵化城下,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袁崇焕立即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增援,然后自己也于十一月五日率兵入关。十一月二十日,崇焕在广渠门与清朝军队开战,袁崇焕身先士卒,将皇太极逼退。二十七日,袁崇焕击退了皇太极的军队,京师外围已经完全肃清。没想到打败了敌人的袁崇焕马上就要上路,一条不归路,死神正一步一步向其靠近!

十二月一日,崇祯在紫禁城平台召见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袁崇焕,传谕是要“议军饷”。北京此时是全城戒备城门禁闭,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此时袁崇焕才明白所谓“全城戒备”,戒备的不是清兵而是他及他手下的精兵。可笑的是,祖大寿是袁崇焕部将,遂节制辽兵,得知此消息后率部东返,不理会崇祯的“勤王”命令了。后来还是靠着狱中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才将祖大寿及守辽军队召还,并收复永平、遵化一带。

事情的起因,据《崇祯长编》记载:杨春、王成德两名太监被清兵俘虏,皇太极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等看守这两人。几个人坐在两个太监隔壁,故意在谈话中暗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后来,杨、王太监居然“神通广大”地越狱成功逃回紫禁城。这俩人刚从鬼门关旅游回来,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我这一路上”的纪实文学,并第一时间将文稿交给了崇祯皇帝。皇帝此时很相信太监--他身边的人,所以才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

崇祯三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人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一看似平常的“狡兔死走狗烹”却为明朝灭亡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崇祯犯下如此严重错误,居然只为太监听来的一句话,这再次印证了崇祯悲剧实际上是其多疑性格的悲剧。除开性格多疑,崇祯的性格中还有其他的弱点。

袁崇焕死后,明朝在与李自成的各次对抗中,均处于劣势。究竟谁能担当抵御“反贼”的重任?此时他想到了吴三桂。吴三桂继袁崇焕之后镇守山海关多年,一样将皇太极挡在关外,实战经验和能力自然不用说,调此人来指挥军队对抗李自成,不失为一计良策。但“聪明”的崇祯皇帝,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候又打起了小算盘。把吴三桂调进关,就等于把宁远放弃给清兵,他不想担这个丢疆土的罪名,因此,想拉上朝臣一起“上刀山”。崇祯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崇祯正式向大臣就调吴三桂入关一事征询意见。大臣们都承认吴三桂是抗击李自成最好的人选,但大家也都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白:崇祯是想拉自己垫背呢。啥年代了,还玩这招?!这都玩过了啊!

年前的事情大家至今记忆犹新。崇祯十五年,在被李自成打得很狼狈的时候,崇祯曾打算与清兵议和,以便腾出力量安内--扑灭闯王起义。崇祯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后,决定秘密进行此事,并交由陈新甲具体实施。可惜事情还是张扬出去了,大臣们纷纷质询是否有此事。此时崇祯害怕担个“媚外”的罪名,没等陈新甲讲出实情,就把他拉出去给“咔嚓”了。这事情才过去不到两年,大臣们还是记得的,没有人想做第二个陈新甲。

崇祯一再声言:“此等重大军机应行与否,原应先生们主持担任,未可推诿,延缓误事。”但这些大臣们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谁肯上这贼船?崇祯有意推卸责任,朝臣含糊应对,谁也不拍这个板。后来崇祯逼问得紧了,朝臣就想出一个很“民主”的办法--向各省督抚征询意见。在此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皇帝和大臣在这儿慢悠悠地“推太极”,二月八日山西首府太原城破,一晃二十天过去了,调吴三桂的事还没定下来。此事折腾了一个多月,由于朝臣们没有明确表态,崇祯自己也不愿承担“弃地”的责任,就把这件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给压下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