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闯王皇帝李自成(4)

从历史看职场 作者:商振


但吴三桂的军队不是,这是一支驻守边关的军队,这是一支与皇太极、多尔衮率领的清朝军队战斗了多年的军队,这是一支将清朝军队拒之门外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不可能没有战斗力。双方刚一交手,李自成就知道自己评估出现了错误。自己的大队人马与人家几万兵马战得是难解难分,而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一边倒。

李自成更错的是,他以为吴三桂是一个人在战斗。李自成的人马多,山海关的战斗持续一段时间后,吴三桂的人马逐渐已经处于下风了,可就在这时,一支,不,是一大支辫子军从后面掩杀过来,清朝的军队来了!清军怎么会半路杀出?

吴三桂与李自成撕破脸后,他知道凭他自己的兵力,是无法同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进行对抗,所以他以大明朝孤臣义士的身份,向满清“借兵复仇”。清朝军队早就想进关杀入中原,但一直没有机会。此次吴三桂先是奉崇祯命放弃宁远,已经让多尔衮笑开了怀。没想到,半路上吴三桂造了李自成的反,使得吴三桂不得不向自己求援,多尔衮牙都快笑掉了。

山海关之战意义重大,多尔衮是以倾国之力参与的,为的就是一击毙命。但多尔衮并没有马上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只是将兵力囤积在山海关附近。吴三桂与李自成双方人马开战后,多尔衮也是一直按兵不动,直到吴三桂逐渐不支,不得已答应了他全部要求后,多尔衮才命大军全线压上。这一来,来的不是一点,是很多,是超过李自成军队几倍的、以逸待劳的生力军,是骁勇善战的满清骑兵!李自成最错的地方就在这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把吴三桂逼得和另外一个敌人清朝团结起来了,而他居然在出战之前根本就没把清朝算计在内。

结果不言自明,李自成山海关大败!这不是普通的一败,而是决定生死的一败!大败后的李自成回到北京城,本想重整旗鼓再战山海关,却忽然发现自己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了。李自成率残兵遁回北京时,大军仅剩几千骑兵,步兵全部在山海关及沿途被杀。这次败兵入城后,城内大顺兵皆知末日将至,完全丧失纪律,开始在北京城内掳掠。此时,刚刚招降的十几万明朝政府军立即抛弃了他,这很正常,这支队伍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嫡系,更何况几个月前还是他李自成的敌人,此时敌人落难,能指望他们共甘苦吗?至于其他旧部,更不用说,本就是离心离德,更何况当年李自成肃清异己时的残酷手段。风向顺的时候看不出什么,一旦风向变了,这些墙头草肯定也要马上个人顾个人了。

此时再去反思李自成的一些做法,就要慨叹其急进了。收降而不整顿,不过是名义上的变化,不过是服装上的变化,那些并不是自己的军队!一个人有野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与野心对应的实力!李自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等待条件的成熟!如果李自成不马上攻打吴三桂,而是整肃军队,做好各方面关系的调和与融合,就会有真正的实力,而不只是所谓“百万”的数字美景!

山海关一败对李自成的打击是致命的。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草草登基,仪式刚结束,李自成便下令焚烧宫殿和各门城楼,全线撤退。这一次溃败,李自成没能如以前一样爬起来!后来李自成的死因一直为后世所争论。就连清朝修撰的《明史o李自成传》也没有搞清其殉难经过。关于李自成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自缢说、战死说、误死说、斗死说、病死说等,众说纷纭。

总之他死了,而且死得很凄凉!从崇祯十年成为闯王,到崇祯十七年退出历史舞台,仅七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他经历了死里逃生,也经历了率百万之众推翻明朝的辉煌,曾为流寇、也为大顺国君,几起几落,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令人惊叹!

从失业游民到杀人逃犯,再到起义军将领再到开创大顺朝,直至兵败山海关,李自成的一生不能不说是传奇。他的成功与失败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先说说成功吧。李自成的成功路上有几个关键点:投闯王高迎祥--成为闯王--攻破洛阳--肃除异己--攻占北京。回头去看,这是一条清晰的主线,但实际对当时的李自成而言,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他只不过是顺应时势做了该做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在服从大的战略目标下进行的选择。攻破洛阳是为了扩充实力的战略目标,肃除异己是为了将部队统属一心的战略目标。每一件事情可能在其中会出现一些差错,但总体上是向一个方向做努力。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李自成并不是一下子将所有规划和战略目标做好的,他只是在特定的节点目标实现后才开始制定下一战略的。为战略做事,根据战略实施进展制订计划,李自成的成功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在结果目标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向前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