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闯王皇帝李自成(5)

从历史看职场 作者:商振


经过多年的疆场拼杀,李自成终于实现了他的最大目标:打进北京城推翻明王朝,此时的他有理由傲视天下。是的,他打下了北京城,逼死了前朝皇帝,收服了前朝太子及百官。因此,当他带领着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开往山海关攻打吴三桂的时候,他一定踌躇满志,一定把此行当成自己检视全国的一次预演。但从他踏上征程开始,他的噩梦也就开始了。其实,山海关一战是李自成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失败之一,但这一次失败却使他从此再没站起来,因此,这次失败原因很值得研究。查找一下原因可以发现这么几点:吴三桂先降后反,因为李自成从心里没有重视他;认为吴三桂的军队不堪一击,这是李自成从以往明军没有战斗力的经验进行的判断;认为自己只是同吴三桂交战,因为李自成此时已经没有兴趣再去做战前准备;部队兵败如山倒分崩离析,因为以为坐拥天下已经忽略了队伍建设。看了以上的原因,我们知道失败是从李自成那颗被胜利膨胀的心开始的。李自成的失败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骄傲最容易让自己犯错!

一人战斗王安石

一心想要“富国强兵”,阿积极推动各项改革,结果却被后世认为是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把其与童贯这样的公认奸臣相提并论。这个人,正是王安石。

1067年,中国历史在波澜不惊中再一次发生了皇位更替,年仅二十岁的赵顼登上历史舞台,史称宋神宗。是时,北宋的政权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繁重的开支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o食货志》记载,到1065年,国库亏空已达1570多万。财政的捉襟见肘使神宗很是头痛,甚至把春季祭天大典的赏赐都从一点变成无,以节省开支。历史上将这个局面称为:“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神宗让大臣列条陈,希望得到一些建议和帮助。可他听到不是要他恪守祖宗成法,就是要他布德行惠,或者就是选贤任能、疏远奸佞,唯独没有人告诉他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在他比较郁闷的时候,他想起了一个曾让自己欣喜的声音,这个声音正是来自王安石。

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递交给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的一份万言书中,倡议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在赵顼登基前,有个叫韩维的秘书郎,每每在赵顼面前推荐王安石。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太子议论治国之道,深得赵顼赏识。正是在那个时候,王安石告诉赵顼说:“我可以帮您使国库充盈。”这正是赵顼最想要的。1069年,王安石被已经登基的赵顼提为参知政事,次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改革推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从变法推行开始,反对的声音就络绎不绝。御史吕诲上书弹劾王安石,宋神宗不听,贬吕诲去邓州;《青苗法》刚一颁布,宰相富弼即称病辞职;翰林学士司马光公开出来反对《青苗法》,与吕惠卿在宋神宗面前辩论;开封府推官苏轼上七千余言的长篇奏疏,激烈反对变法;翰林学士范镇,右正言李常、孙觉等也上书指责《青苗法》;元老重臣韩琦出判大名府,上书全面攻击《青苗法》,曾公亮、陈升之等人也都附议支持。

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结果我们知道是以失败告终的。简单地把变法失败归结于反对派的“徇私利己”显然是过于简单了,很多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是反对他的目的和初衷,而是反对他的方式。例如,司马光也主张改革现状。司马光不止一次向神宗进言,要从用人、理财等方面缓解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端。但随着变法的深入,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之间分歧越来越大。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方向相同的,但路线各有不同。从后来发展的结果来看,虽然不知道司马光的路线是否正确,但王安石的方式肯定有问题,否则王安石理想中的改革受益者--皇帝和老百姓不会反对变法。

熙宁七年(1074年),有个叫郑侠的人上书神宗,并提交了一幅《流民图》。图中描绘了当时民间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惨的景象。这幅真实生动的《流民图》给宋神宗极大的震动。他改革的本意是为百姓谋幸福,可事与愿违。神宗因此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暂时罢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项法令,这也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

虽后来王安石又官复原职,各项法令也恢复执行,但由此可见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动摇。《流民图》反映出了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也当然不支持变法。据说在神宗皇帝去世后,司马光由洛阳返回开封,参加皇帝的治丧事宜,曾经被京城百姓数百人拦截在首都街头,群众高呼:“请先生不要回洛阳,留下来辅佐皇帝,救救百姓!”为什么百姓觉得司马光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简单的道理,百姓求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主政,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了百姓的态度。作为变法受益者的百姓都不支持变法,可见王安石的变法存在严重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韩琦(前宰相)、富弼(抵御西夏,守护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马光(《资治通鉴》作者)、文彦博(枢密使、一代诤臣)、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甚至苏轼兄弟,几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名人,全都不约而同地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如果他们真的是因反对变法而断送了宋朝,为何无论是在当时或是后世对这些人的品格和才干都是评价颇高呢?一个人是徇私,两个人是勾结,但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如果上上下下都认为你是错的时候,要么是方向错误,要么是路线错误,或者技术上有偏差。即便说王安石的方向和方法没有错误,但至少其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